经济学如何看待-《庆余年》二次收费争议

 内容付费是近些年发展很好的一个行业,特别是已经习惯免费的国内用户,也逐渐对付费这件事上没有那么强烈的抵触了。但毕竟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怎么让顾客愿意付费、保证付费后的体验以及持续付费依然是各大内容生产着最为要紧和关注的事情。

    但是爱奇艺和腾讯视频这两家视频服务提供者近日就在付费这件事上,让众多用户大为不满。

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在这里不在做过多的描述,总结下来就是,本来只有两种用户等级,普通和VIP,VIP多缴费比普通用户时时多看6集。原本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偏偏突然”贪婪“商家要在VIP的基础上加钱在搞一个VVIP,付更多的钱比VIP还能多看更多。故此很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纷纷声讨。

    情况大概就是这样,有很多文章在评论这件事,有的站在用户的立场指责两大网站薅羊毛太着急,不懂得体贴用户。有的站在网站的立场,只是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试图通过盗版事件,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瞬间让自己变成受害者,保守估计损失上亿。

    其实针对这件事,我想用另外的相对公正的第三方视角,经济学视角来分析和解读。用6个经济学中很常见的词汇来完整的解读这件典型的经济学纠纷。“供需”、“短缺” 、“成本” 、“理性” 、“自私”  和“激励”。

    供需——提到经济学,第一个想到的概念大多就是这个词。和任何有效市场上的交易行为一样,这次《庆余年》二次收费事件的底层逻辑也是供需关系的一种映射。首先承认《庆余年》是一部话题和质量都很不错的剧集。就是典型的爆款,市场受欢迎的程度很高,我个人就是因为想方便追剧才主动开的VIP。因此从行业生态位来看《庆余年》作为商品在流通中是头部产品。如果是普通的实体产品,较之同类产品更具优势,更受欢迎的话,一定会有一个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定价。比如苹果手机的定价。

    但是由于内容产品其自身特别的属性,普通商品的定价策略不太适用,因此按照原有的规则,放在平台上放映,并向特定的用户(VIP)收取固定的费用,依然是这类产品非广告收入,主要的经营模式。

    让我们回想一下,当一件产品受到特殊的欢迎的时候,市场一般最常见反应是什么?一是提高价格、二是数量限制。我在这里强调,以上并不是一定完全是生产商的本意,而是市场自发的推动。举两个例子,喜茶火爆的时候,有人需要加钱买号,热门球鞋往往需要加钱才能买到。

    因此这次两大视频网站在《庆余年》大热态势已经确定后,开启VVIP的模式,其实利用的也是价格和数量两把武器,这一切都是基于供需关系的一种判断。

    短缺——可能你会奇怪,为什么原本VIP会员的权益其实并没有变化,他们支付的成本和收益均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不满。可能你会说是体验不好,那么这个引起体验变化的诱因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两大网站刻意营造了一种“短缺的假象”。经济学中短缺并不一定意味着供不应求,也有可能是一种配置上的错位。本来VIP已经是天花板了,现在有了一个VVIP,多出这6集,反而正是原本VIP用户的短缺,至少是一种短缺的感觉。导致突然不够VIP无法满足需求的错觉。因此二次收费的模式看似不合理,但是一定有效,一定会有用户为此买单。

    成本——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最为关键一个解读方向,就是用户和网站双方到底交易了怎样的资源,成本是多少,也就能搞清楚到底谁的利益更大。

    用户的成本表面上是会员费,而网站的成本是已经完成的内容产品(运营费均摊不单独计入)。其实这里面用户还有一个隐性的资源或成本,就是时间。为什么又是资源又是成本,因为有一件东西可以转变时间在这里的定位,那就是耐心。双方博弈的核心其实就是耐心。影视内容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有最佳时间窗口期。无论电影、还是流媒体都是一样。上映开始到上映结束时这个产品的主要收益期。比如流媒体巨头奈飞和美国电影协会、和戛纳电影节的组织方争夺的就是这个窗口期,奈飞甚至愿意为此而放弃戛纳电影节的参选资格。

    耐心是内容制作方的敌人,等到全部剧集在线播出,就算之后可以搞出非VIP会员部分可看的模式,也无法抵挡盗版和互联网冲击。因此两大视频网站,必须要在相对固定有限的时间里,想办法提高平均单位利润,反过来将耐心当作自己的武器,推出新的模式,迎合缺乏耐心或是时间资源更加有限的用户,从这个角度上看,是一个局部的双赢状态。

    站在用户的立场上,网站制造了短缺的错觉,又利用了耐心的弱点,应该如何应对呢?普遍的说法是去看盗版,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个我门在下一个环节细谈。我认为用户其实应该认真的评估自己的需求和成本,如果你缺乏耐心,又没有足够灵活的闲散时间可以分配,恰好又足够喜欢这部产品,那么理智的行为就是购买VVIP。因为你的时间价值是一定大于付出的几十块钱的价值。我相信经过 一段时间,其实每个人都已经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因为我们接下来就要讲到经济学的第一大假设前提。

    理性和自私——我们把这两个定义一起来分析,经济学的一大前提假设,人是理性的。在人类自私的基因的影响下,这个假设的完整版本是,人在追求利己的时候是最理性的。人会选择最便捷的途径到达自己的目的。

    用户选择购买VVIP是理性的、不买也是理性的;

    网站推出二次收费是理性的、被骂之后依然不改也是理性的;

    用户去看盗版是理性的、网站举报盗版也是理性的;

    每个人都理性的行动,缺不一定会带来理性的结果;

激励——激励是有效市场得以良好运行的原因,如果没有激励不会有投入、生产和交易。对于内容创作者,需要更号的激励,去推动下一次创作。如果我们希望还能在将来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内容付费就是最好的激励,至于你愿意提供的激励大小,其实并不存在逼迫,一切都是自愿的市场行为。人们喜欢用贪婪去解释价格过高的行为,本质上还是无法理解价格正是调整市场的最有效的手段。

    另外有报道说,因为盗版的出现,会导致网站损失近亿。我倒觉得言过其实,这个默认的意思是因为盗版的出现,导致原本要去充VVIP的人,都流失了,所以导致了损失。这实在有点可笑,把相关性和因果性混为一谈了。那些去看盗版的人,从某种程度上将大概率也不会是VVIP的用户。因为从一开始双方的诉求和供给就是不对等的。盗版行为一直存在,盗版的受众也一直存在。不是以恶搞目标群体,又怎么能把这部分的本身就不存在的流量算做自己的损失呢。

    交易就是你的欲望和对方的欲望达成共识的一种结果,是个双因素事件。

    本人非经济科班出身,以上均是不慎成熟的个人观点,用经济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一些热点事件,本身是个非常有趣的实践行为,也希望我们的社会人人都能学一点经济学,它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局面,少些偏见,多些理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如何看待-《庆余年》二次收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