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村那山……那人

过去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看国外的公路文学类书籍,其实就是作者边旅行边记录路上的见闻和感受,这对于不怎么进行长距离旅行的我来说,了解万里之外的世界的极好材料,要是作者文笔再生动一些,多讲些故事,那就更有吸引力了。

但我是真没想到,反过来,也有许多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在中国进行长时间的旅行,然后记录自己的见闻。

这几天读何伟的《寻路中国》,看到自己某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出现在一个美国人的笔下,他用文字表达他的困惑和纠结,还蛮有意思的。

他记录的背景,约是在2002年,自己开始沿着长城一路开车或是生活的见闻。书中对北方农村的描写颇让我印象深刻,他描写遇见的人如何穿着打扮、如何聊天、如何生活、如何收获、乡村如何变迁等等。

我从小也是在农村长大,但是跟同村的人极少交谈,约莫是知道下田很累,背的柴火很沉,洗衣很烦,烧火很热、蚊子很毒,用钱很紧张。但具体人们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我是不大清楚的,当时也并不在意。

只知道20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这时的村子和过去已经很不一样了。读到何伟笔下的北京郊区农村,他细致地描述砖墙、道路、天气、人们,我突然想起我的家乡,陡坡、池塘、板栗球、泥巴路、稻田、小路……细细回味,原本平淡的记忆带来了丝丝愉悦。

我的童年无疑是幸福的。妈妈细致的照顾,优秀的成绩带来老师的看重和融洽的友谊,这些已经搭建好了幸福童年的基本要素。

乡村里的一年四季总是给小孩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

春天养蚕玩,我们不喜欢那些瘦小的“本地蚕”,而喜欢白胖的“洋蚕”,每天早上采摘新鲜幼嫩的桑叶是一项光荣且重要的任务。我们每天都要比一比谁养的蚕更胖更长,谁摘的桑叶更多更嫰。等再过一些时间,桑葚熟了,变得黑红黑红,这是极受欢迎的甜点。

然后突然有一天,妈妈实在受不了我那盒密密麻麻白白胖胖的蚕宝宝们,全倒给鸡吃了,还取笑说让它给我多生几个鸡蛋吃。我一时怒火中烧,拿着棍子把我家的鸡绕房子追了好几圈。一时间,我的哭声、鸡的惨叫声、大人的取笑声,伴随着夕阳西下,好一幅祥和的乡村图景。

现在想想,那时肯定不只有我妈妈会这样处理,其他家长们肯定也这样试过,还不知道有多少蚕宝宝们命归于鸡的肚子里呢!

夏天是吃西瓜和摸鱼的季节。我们那儿夏天经常下暴雨,池塘里水一上涨,鱼虾就会随着水流游进相邻的田里水渠里,所以第二天雨一停,我们就会提着小桶挽起裤脚下田摸鱼,一摸一个准,简直太幸福!至于鱼塘主人会怎么办,这……从没想过。偶尔还会有螃蟹慢慢地爬到家里,虽然不知道怎么吃,但不妨碍我们用荷叶把它卷吧卷吧放进灶里用火堆埋起来,肉不多但贼香。

秋天来了,各种水果和果实也成熟了,板栗树上的刺球经不住我们的垂涎终于张开了口子,里面的果肉一个个跳出来,还有奶奶门口那块斜坡上的橘子树林,慢慢开始散发出清新甜蜜的诱人香味来。板栗和橘子是秋天里零食的最佳搭档。

一到十月份,放学后我们一扔书包,揣上口袋组成捡板栗小分队,穿梭于山坡树丛中。板栗树是有主的,有时我们会收到取笑或是驱赶,所以我们相互约定,“作业”时一定不要大声喧哗,低调,眼睛要尖,手脚要快。然后傍晚时分,就是我们愉快的啃板栗时光啦!

冬天虽然有大雪,冻得人直哭,但是围着火堆吃柚子吃雪梨拉家常,也是一段非常温馨和谐的时光。

十几二十年前的农村生活,对大人来说,意味着辛苦且不便利。

天微亮要下田锄土,在热烈的阳光下开渠放水,要上山砍柴、肩背担挑地弄回家,一大家子人的洗衣做饭,生活用水要用人力挑回家,上街赶集要步行一个小时,走亲戚要翻山越岭……

但在小孩眼中,过滤掉大人眼中的生活压力,这些说不定却是一场场游戏——新鲜,且乐在其中呢!至少对曾经的我来说是如此。

在许多文学作品集,作者描写故乡的羁绊,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抒发缠绵悱恻的乡愁。我过去一直不理解,明明是很平淡的生活,人们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现在我似乎明白,是那些生活记忆,是某些瞬间,在我们的回味中,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在反复咀嚼中,心中产生了一种愉悦、向往又莫名有些拥堵的复杂心理。

我们回忆童年的活动,会想着当时自己怎么就这样地兴致盎然。我们回忆过去的人们,开始推测他们当时的想法和性格。于是理解了一些过去没有想到的东西,体会到了一些过去不明白的情感。

我现在后悔的是,过去的我太羞怯内向了些,几乎都没有与老师长辈亲戚交流过,以至于与他们几乎没有产生连接。现在我长大了,成了当年的他们,他们也老了,但逝去的时光无法挽回,连接的缺失也很难弥补,就如同我对伯叔姑婶堂兄妹的生疏感,恐怕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强烈。

今天就写到这里,文章有些长,不知不觉就写了那么多,明明中学时代写童年的主题作文时,抓耳挠腮地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成长,真是微妙!喜欢的话,点个赞支持一下吧,非常感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村那山……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