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边城》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61天。


在莫言之前,我们有两位大作家差一点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位是老舍,另外一位就是沈从文。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主席曾经证实,沈从文先生在1988年的时候就已经入围了,只是他恰巧在评审的过程当中过世了,所以没有能够获奖。

沈从文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高的国际声望,靠的就是他作品当中的一股浑然天成的味道。没有任何的套路,却足以打动人心。他的代表作,也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边城》被评为20世纪白话文小说第二名,仅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作家汪曾祺曾经评价《边城》说,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对于大朋友们来说,即使没有读过沈从文的小说,也一定听过那一首著名的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先生早年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一段情书。同样没有华丽的章法和辞藻,却能够直击人心。沈从文写的小说、诗歌为什么就能够清新脱俗,没有套路感呢?

这或许跟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有关。中国名人当中,学历像沈从文一样低的,估计没有几个。大师级人物陈寅恪学历算低的了,但是他好歹读到了高中。而沈从文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湘西,幼年家境不好,14岁就去当兵,20岁的时候他脱下军装,来到北平,当了一名“北漂”。他渴望上大学,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班,也就是现在的北大中文系,但是没有被录取,只好在北大旁听。但好在他这一生是要“从文”的,即使穷困潦倒也从未放弃写作,陆续发表了不少优秀作品后,在文学界也算是渐渐有了名气。

26岁的时候,沈从文离开了北京,去了上海,受到胡适的赏识,小学没有毕业的他,在中国公学担任大学一年级文学讲师,同样也在这里,他遇到了张兆和。中国文坛上,一段穷才子苦追大小姐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沈从文靠着四年来坚持不懈的书信追求,总算是撬开了张兆和傲慢冰冷的心。张兆和是有高傲的资本的,他的曾祖父就是清末淮军首领张树声,家资雄厚,她们四姐妹是民国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张家大姐张元和与昆曲名角顾传玠恋爱,而且结为伉俪。二姐张允和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的夫人。四妹张充和是美国耶鲁大学汉学家傅汉思教授的的夫人。

张兆和后来成了沈从文的夫人。和张兆和热恋的日子,是沈从文整个文学生涯最巅峰的时期。他的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三三》等,全部都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而且都以张兆和为主角原型。他们携手走完了漫长的一生,即使是受到了战争和社会变故的影响,张兆和依旧是沈从文挚爱一生的女人,也是他整个文学世界的缪斯女神。

沈从文的灵感源泉有两个,一个是女神张兆和,另外一个就是生养了他的湘西大地。沈从文写了一辈子,只写了一个湘西。他的智慧是从生活的经历上直接吸收的,不是在一本书一句话上学来的。他的审美与思考则是在与沱江的亲近当中自然形成的。

没有凤凰集市烟火的熏染,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就不可能那样鲜活,没有与沱江江水的亲近,他也无法去描述真正的温柔。可以说,没有湘西,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沈从文。童年贫困的生活经历让他把目光放得非常低,关注那些卑微却有情有义的小人物。

比如说上过战场的士兵,住在吊脚楼上的妓女,一生漂泊的水手等等。他从来不用居高临下的知识分子视角,去诉说平凡人的故事,他看到的是人性的优美和自然的魄力。即使卑微,也能够在这卑微中生出人情味儿来。

正如他在作品中写的那样,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者别的方式方式渗进他们的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哀乐。沈从文的《边城》正如他写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

就像作者所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悲剧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冤有头债有主的悲剧,一种是无缘故、无因由的悲剧。前一种悲剧的形成,往往出于某一种特定势力的推动。在这样的悲剧故事里,你可以找出具体的一个或者一群“反派”“坏人”。后一种悲剧却纯粹由命运的捉弄而成。看似可以避免,实则无从避免。

这样使得后者反而更为深刻,因为回头再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无法谴责任何人,能体会到的唯有宿命之力的碾压,个人生命之脆弱。而《边城》就属于后一种。

一方面是翠翠爱情故事反映出来的悲剧,她的爱情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是由于成长路上没有母亲的陪伴和教育,翠翠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因为不知所措而次次逃避,酿成了自己的悲剧。最终天保溺水而亡,傩送悲痛欲绝,选择离开心爱的翠翠去了遥远的异乡。

另一方面是老船夫爷爷一生命运的悲剧。年轻时丧女,在丧女之后独自将翠翠抚养成人,不顾门第悬殊,奔走在傩送、天保和船总之间,却因天保的意外死亡,而让船总一家对他产生了成见。最后老船夫因为对翠翠命运的担忧而心力交瘁,逝于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天保的遇难,傩送的出走,爷爷的雨夜辞世。薄雾阴云笼罩了平静的生活,压在了翠翠的身上,这种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呢?

有人说因为翠翠出身低微,她的家庭配不上傩送,悲剧是早晚的事情。有人说《边城》中的人就是命不好,谁会料到兄弟俩同时爱上一个女孩,又有谁知道老大会意外的死亡。还有人说怪就怪老船夫多管闲事,一来二去把一桩好事给搅黄了。

的确《边城》的悲剧确实能够归因于这三个因素,那就是翠翠的性格、巧合与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隔膜。可是拿现在的孩子来看翠翠,翠翠又何其可怜,她从小没有父母,与爷爷相依为命,又长期住在没有邻居的渡河边上,这样一个封闭缺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她的孤独内向,不懂得表达内心,也就自然能够理解了。

翠翠对于爱情并非一无所知,她爱着傩送,但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完全是被动的,消极的。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有母亲可以教她,有同龄的女伴可以倾诉,只要她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也许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了。

沈从文在书中设计的无数巧合与错过,给整个作品赋予了一种痴痴缠缠的气质。《边城》中的每一个人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层隔膜,这种隔膜看不见摸不着,却把想靠近彼此的人们硬生生地推向了另外一边。

比如说翠翠与傩送暗生情愫的时候,大哥天保并不在场。而天保对翠翠萌发爱意的时候,傩送也毫不知情。兄弟俩去为翠翠唱歌的时候,爷爷又“张冠李戴”乱点了鸳鸯谱,等天保意外身亡,不善言辞的老船夫试探傩送对翠翠的心意,却被误认为“做作”。

《边城》中的这群可怜人,可以说至死都在追逐悲哀又神圣的理想与道德,却至死都不了解对方的心意。而正是这种互不理解的隔膜与他们倾尽全力甚至付出生命的追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为整个边城世界,奠定了纯美缠绵的基调,使得故事哀而不伤,回味悠长。而从人性来看,我们前面分享的第一种悲剧可以说是来自人性的恶,而《边城》的悲剧则不然。它的根源是人心的过度善良,太过于为他人着想,生怕别人误会,反而导致有什么事情都自己担着。换句话说就是好心办了坏事。

翠翠生活在淳朴环境中,从小就养成了乖顺的脾气,她的善良几乎接近纯自然的状态。这使得她对婚姻,对人生也持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态度。爷爷用尽一切方法只想让翠翠幸福,承受了误会与打击,却始终不开口与翠翠沟通,天保与傩送也过于善良,天保选择退出,成全弟弟。而弟弟傩送也在天保意外身亡之后,陷入了自责悲伤,最终远走他乡。

整部作品充满了善意,没有人心怀恶意,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稍微自私一点,目标明确一点,也许就能够扭转局面,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这个充满爱与美的湘西小城,每一个人都是淳朴民风的捍卫者,每个人都是牺牲者,而这也是沈从文悲剧之美的体现。沈从文的悲剧之美,不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是在破碎又重建的过程中,创造出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美学价值。他用大篇幅的笔墨,描述湘西的自然风光之美,又投入真情实感去刻画边城的人性之美。

阅读《边城》,我们会发现一花一草皆有喜怒哀乐,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人情味。这种人情味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美好的初恋。老船夫的善良与尽心尽责,傩送与天保之间深厚的兄弟情义,还有邻里相亲坦然互助的淳朴民风。

这些美好的人性品格,在湘西农村清新明丽的自然风光的映衬下,构建出一个古老的田园牧歌式的中国童话。因此,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但是这个爱情悲剧中,完美地展现了古朴、善良,充满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他的《边城》是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当时迷失于都市文明中的人们指出一条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类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所以,当悲剧已然发生,他安排孤身一人的翠翠在渡河边等待,他写道,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关于这个结局,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据说最初沈从文写完,他永远不回来了,就搁下笔了,但是张兆和读完了,认为这个收尾太过悲伤,建议沈从文改掉。宠妻的沈从文先生便顺势加了一句,也许明天就回来。

这两个结局都是十分美好的,假如“他永远不回来了”,那整部小说便有了一种,活在永恒而无望的等待中的悲怆感,而纵使无望,依旧执着等待。这不就是吊脚楼上的女人,等待水手归来的另一种边城特有的“痴”吗。

这种无望背后的悲剧之美,是沈从文小说熠熠生辉的闪光点,而加上一句“也许明天就回来”,整个作品的基调又瞬间明朗了一些。绝望当中透出了一些宝贵的希望,让所有沉浸在这一份美好中的读者,松了一口气,久久回味。

如果说没有这句话,那这个作品至多只是美,而有了这句话,作品便升华成世界上最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当下匆忙的社会中,《边城》尤其适合拿来给孩子读,带着孩子一点点体会《边城》的悲剧,《边城》的美,总会有那么一天,越来越多的精神的成熟者能够听懂这一位柔情诗人的咏叹。总会有那么一天,越来越多的纯美拥护者,能够读懂一个悲悯者的书写。而这一切,就是我们在追逐梦想寻觅的美好未来,也是我们读书的最终意义。

相信对《边城》的阅读,对小朋友来说,会是一堂影响终身的美学启蒙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1161】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