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想到又做到》——与其哀叹昨日,不如对症下药

      新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更高的效率,但它们也在损害我们的健康。智能手机、即时聊天工具和电子游戏等可以让人们更快、更轻松地沟通,带给人娱乐,但同时也让人感到紧张,失去耐心并上瘾。想到我小时候是用写信沟通联络感情,总是得等上一些时间才能收到回复,而如今的我总盼着立刻就能得到回复。


      本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持久的行为改变并不始于思想,持久的行为改变首先要从行动开始,比如跟一个社群的人讨论分享本书,而不是读完就好。本书让你养成某种习惯的书籍所依据的科学,来自一种叫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这来自于科学家们为了让动物学习新的行为,需要一种刺激(或触发因素)、一种反应(行为),接着是一轮强化(能让动物想要再做一次的奖励)。

      可这个方式却并不适用于人类,因为人的思想和生活都远比动物复杂;其次,不是所有的行为都一样,行为也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类行为都需要一套不同的武器组合来改变。作者将我们的行为总结归纳为3类:

A类行为——自动行为

      自动行为指的是人们出于无意识做出的事情。改变自动行为的方法之一是使用条件反射。由于人们并不会觉察到自己在自动做某件事,所以,想要改变的时候,那些需要有意识关注所做之事的武器是不管用的。如果你想改变自动行为,不妨使用“极度容易”和“反复铭刻”的武器。如果可能,“行为在前”和“反复吸引”也用上。

      例如:以前我起床后,按完闹钟总是无意识地躺在床上刷手机,直到小朋友开始起床。现在我改成:起床后,把手机放在我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开始进行晨起的阅读。并设置闹钟7点,才去拿手机进行日常的信息回复。

B类行为——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内心强烈驱使或在愤怒的状态下所做的事。冲动行为在铭刻深度上紧随其后,因为它们指向的是感觉不可能不采取行动的念头。人们可能会觉得拦不住自己去做冲动行为,但能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会去做,这就是冲动行为与自动行为最大的区别。 冲动行为接近于自动行为,这意味着改变冲动行为和改变自动行为所需的力量非常接近即利用极度容易、行为在前、致命吸引和反复铭刻这几种武器的力量。但由于人们在做冲动行为时是能觉察到的,所以,另一些需要运用觉知的力量也能派上用场。

      比如:我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吃零食,这就属于“冲动行为”。学习后我计划是采取小步骤,首先把零食换成健康的、小包装的零食;并且把零食放在我柜子的上方,制造障碍,让自己更难接触到零食;尽量不要让零食出现在我面前。

C类行为——常见行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试图改变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常见行为。保持动力,每天准时上班,这就是一个常见行为的例子。常见行为是人们反复做的事情,至少在做的时候,他们有部分时间是有意识的。与自动行为和冲动行为相比,人们更容易察觉自己在做常见行为。常见行为不会无意识地发生,所以我们要想改变它,就不只需要动用改变自动行为的那些武器,而需要使用更多人对所作所为有意识时使用的武器。

      例如:7月我重新尝试每日锻炼的计划:首先成为KEEP会员,按上面自动生成的课程进行学习;设置每天下午4点的闹钟,提醒自己锻炼;形成计划并记录每日打卡。

最后,再次总结一下三个行为的特点:

自动行为:你还没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行为就发生了,也就是你是无意识地做它的。

冲动行为:这是一件你能意识到但感觉无力阻止的事情。

常见行为:这是一件你能意识到,但很难获得足够的动力去改变的事情。

创建持续变化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你想改变的行为属于我所说的A类行为、B类行为还是C类行为;

第二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所需的武器来改变这种行为。大部分情况下七种武器是互相配合使用的,以某种武器为主,而其他武器为辅。

第三步,执行一段时间需进行反思和总结,如果使用了某个武器效果不明显,则要总结原因换另一种武器,或者调整使用武器的比例,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计划来实现从行为到习惯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想到又做到》——与其哀叹昨日,不如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