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让-雅克·卢梭
成长的烦恼
卢梭生于1712年的瑞士,父母是青梅竹马,但他们美妙的爱情却被卢梭的出生给终结了——母亲因为卢梭的出生难产而死。不过即便如此,卢梭的钟表匠父亲却一直告诉他:“卢梭,你和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你。”
后来,卢梭的父亲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远走他乡,于是卢梭在之后几年一直寄宿在舅舅家里,做过许多的职业,杂役、仆人、木匠学徒,卢梭的童年可谓尝尽了人间冷暖。
在十岁那年,一位大小姐的梳子齿被弄断了,卢梭成为了最大的怀疑对象,人们甚至动手体罚他,这也在他的小小的心里埋下了对世间不公正的愤怒。身体被打的淤青会消除,但心中的阴影却会一直存在。
童年时的一些创伤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能一生都走不出来。虽然卢梭此后性情大变,并开始偷窃和欺骗。但总算是从创伤中挣脱出来,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将这愤怒用从心里引导出来,变为脑中深不可测的思想,再从指间流出,化作一个个闪耀千古的文字,化作法国大GM的核心思想,化作击碎腐朽法兰西王国的炮弹。
路易十六在狱中看到了卢梭和伏尔泰的文章,并感叹到:“就是这两个人把法兰西给毁了”。但他永远也不会知道造就他最大敌人的最大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梳子齿。
爱情与成长
在十六岁那年,卢梭背起行囊四处漫游,寻找真正的自由。后来他到了法兰西,在那里,他碰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华伦夫人。
从小没有得到过母爱的卢梭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比他大30岁的女人,而华伦夫人善良而又仁慈,不仅收养了他,还教他学习音乐、哲学、文学,卢梭在这里接受了无数思想的洗礼以及各行各业的知识。
“我把自己看做是——她的作品。”
没有不散的宴席,29岁那年,卢梭离开了华伦夫人,只身前往巴黎想要凭借自己的才华创出一片天地,这时的他已经不是初到华伦夫人家里时的毛头小子,经过了13年的学习,卢梭的脑中装着人类两千年的文明!
而此时他的心里想着:等到了出人头地那天,一定要报答华伦夫人的恩情。
可惜时间从不会按照人的想法来运行,此去一别,卢梭再也没有见到他的老师、他的爱人、他的朋友——数年之后,华伦夫人去世了。
功成名就
来到巴黎后的卢梭开始了他的写作,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让他一炮走红,在此之后的许多年里,卢梭陆续写出了无数照亮后人前进道路的不朽名著,如提出“主权在民”的《社会契约论》,成为替代当时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一个新兴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石。而因为这本书,卢梭受到了法兰西王国的通缉,开始了流亡生活。
在《爱弥儿》中,卢梭假想出了一个学生“爱弥儿”,整本书讲述了卢梭在爱弥儿的各个年龄段对她进行的教育以及爱弥儿在成年后如何步入社会:“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的人”。
而自传《忏悔录》与其他成功人士所写的伟光正自传不同的是,卢梭将他从小到大做过的许多诸如偷窃、遗弃孩子、骗人、勾引贵妇等等不光彩的事情都完完全全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让每个读者都来效仿我吧,让他们像我一样做一次反省吧,要是他敢的话,就让他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说:我比卢梭好些。”
可问题是,我们会把自己内心的一切丑恶都展示出来吗,我们敢吗?
关于卢梭还有一个故事:
哲学家康德每天下午四点都要准时散步,准时到邻居按照康德散步的时间来校对钟表,有一天下午邻居们却没有看到康德出来散步,纷纷以为是自己的手表坏了。实际上康德那天因为看卢梭的《爱弥儿》过于忘我,无法中断,这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次违背自己散步的习惯。从此以后,卢梭成为康德的偶像,并评价卢梭为:“道德世界的牛顿。”
智者千古
在智者多如灿烂繁星的法兰西,只有最最伟大、睿智的人才能进入先贤祠安眠,而即使是埋葬着诸如雨果、大仲马、居里夫妇、左拉等世人无法望其项背者的先贤祠中,也只有二人的遗体拥有单独的房间供后人瞻仰凭吊——伏尔泰和卢梭。
关于卢梭的评价,从来都是两极分化的,
罗素称之为:“这是现代思想史上最罪恶和最强大的——自由的敌人。”
伏尔泰骂道:“这是不那么社会的契约,写自不那么社会的卢梭。”
但也有一些赞扬的声音,如
康德称卢梭为:“道德世界的牛顿。”
罗尔斯将《社会契约论》称之为:“契约传统的高点。”
许多读者在看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后,一些认为他是道德败坏的渣滓,一些认为他虽然做过那么多错事,但也依然是个坦率的好人。如果你相信卢梭,就捍卫他,如果你讨厌卢梭,就反驳他。我们不是为了卢梭而争执,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辩护。
不过我们知道的是——在历史上,当贵族伏尔泰在上流社会做路易十五的内侍官时,钟表匠的儿子、木匠学徒、平民卢梭站在劳苦大众身边,告诉他们:
人生而自由,人生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