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的那些事儿

山水


回想我上公开课的那些事儿,看起来好像都不是事,不过偶尔想起来,也是美美的幸福事儿。

前天从图书馆借六本书,采取专业书籍与教育随笔交叉阅读的方式。没想到被郑瑞芳校长的《做一件幸福的事——我的笑长生涯》这本牢牢地吸引,于是索性一口气读完。

人大附小的领导去听老师们的课,事先都会发信息给老师进行提前沟通,以显示对老师们的尊敬,这是一种学校文化。也有学校推门听课压根不打招呼,领导们随时走进老师的课堂,同事随时走进同行的课堂,进行观课学习与研讨。两种推门听课,都需要做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把握千里马“被发现”的绝佳机会。

回忆我的公开课生涯,步步为营,在不断反思中推开三扇门而逐步提升。

1.大张旗鼓被推开大门

刚走上工作岗位30天,我就上了毕生难忘的一堂作文课,推开了我的公开课大门。

那年刚走上讲台,真的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道作文是教学中最难啃的骨头,扑上去就使劲啃。9月29日,花了一个星期备好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课——《用心感悟生活》。在尚且不知鼠标为何物的情况下,得知第二天原来是要去报告厅上课,于是在前辈蔡老师的指导下,连夜把纸质教案打成word,再转为ppt,然后摸黑到学校大报告厅,复制到电脑上。我甚至都不知道要翻看一遍ppt,试试课件行不行,夜就深了,墙上的时钟指向凌晨一点。

9月30日第二节是公开课。第一节下课后,我领着自己班的66个学生,浩浩荡荡地从小二间的木楼出发,提前两分钟赶到报告厅,落好座准备上课,正庆幸时间刚刚好。谁料,师傅罗老师紧随其后,喜气洋洋地走过来:“我班的学生来蹭下课!亲友团,助威团,天使团!看,都来了——”天呐,隔壁班的67个孩子,一个不差,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个个都笑眯眯地开始找位置,挨个逐渐坐下,齐刷刷地望着怵在讲台中央的我。在目瞪口呆中,我开始了人生中重要的第一堂亮相课——上课的学生133个,听课的,有同科组的,有不同科组的,有学校领导,一共57人,刷新了那十年里单次师生同堂听课人数最多的记录。

想来那堂课自然是好的,学生喜笑颜开地带着新写的作文片段陆续离开了报告厅,听课的老师却久久不愿散去,围坐在偌大的报告厅里,做了两小时的评课与研讨。大家对我的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真诚地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至今依然记得满头银发的校长临走时,特地转过头来,郑重其事地对语文科组长说:“这小年轻不错,好好培养下,会前途无量的!”

时至今日,这短短的三句话,如在眼前,一直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要善待每一节公开课。

2.自觉向别人敞开大门

12年前,调入一所新的学校,享受到了推门听课的额外优待,我自觉地把教室的大门永远向别人敞开。

新来的鲁校长实行不动声响地推门听课制度,我一个月后才中彩。谁料,校长走进我的课堂听了《最后一课》后,随即在第二天的例行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倡议:“请大家多去听一听丘山老师的常态课,她的课值得一听:课堂扎实,富有创意,师生互动好。我也喜欢听。”简直是受宠若惊,也觉得倍感压力。但我以为能让博学多才的校长喜欢的课自然是不会错的,索性就好好改进,好好上课吧。想到校长或许就是说说,大家也许就是听听,我干脆毫无怯意,打定主意,如窦桂梅老师所说“即便没人听课,也要让自己仿佛是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让自己教室的门永远向别人敞开”。

出乎意料,往后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一两位同学科、或两三位不同学科的老师,大家结伴走进我的课堂,兴致勃勃地来听我的课。这种状况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学校里绝大多数老师都听过我的至少两节常态课。把每一节常态课都当成自己的公开课上好,成了我那时一直努力的目标。

说实在话,现在回想起来,我已不记得那时候的上课、备课情景,到底是紧张,是兴奋,还是压力山大,亦或是别的,只记得自己带领一般可爱的学生徜徉在那一亩三分地里,充分享受着教学的喜悦感、幸福感。因为许多人来听课,我们的朗读更加卖力,变成了课堂必有的佳肴;我们的阅读更加扎实,支撑起语文主阵地的骨架;我们的写作更加创意,以读促写的策略更加扎实有效。尤其我们的课堂纪律更加好上加好,学生更加愿意配合,教学效果明显突出,成绩自然特别喜人。那一年的期末考试两个班的成绩居然都超出区里其他学校第一名10分之多。

那时很少有“名师”“大咖”一说,我也不懂得包装自己,也不会在班级打广告吹嘘自己。多少个夜晚与周末,我加倍专注于老老实实地做教材研究学情分析,热心关注社会时事热点,贪婪地学习叶圣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理论,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地改好每一次作业,积极主动反思每天的教学行为,只为上好每一节属于我们师生的常态课,争取达到优质“公开课”的标准。那一年,师生关系单纯和谐,清澈见底,家长们颇为赞赏。

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师生聚会,学生们都会谈及那些年我们一起上过的“公开课”,时不时有学生告诉我:

“老师,那时候我们最盼望的就是上语文课,我们都是最真实的状态期待着每一个教学环节,好像没有压力,没有攀比,只有享受,哦,还有欢声笑语。”

“后来上到高中,好的语文课也很多,但是我总忘不了初中时上语文课的情景:那么多人来听课,我们都坐得笔直,听得入神,学得起劲。那时就觉得我们的老师是最厉害的,我们班也是最棒的。”

“上到职校,我与语文就彻底绝缘了,因为再也找不到那种上语文课的感觉了。特别遗憾。”

“我们在自然、轻松、快乐、高效中上语文课,学习的效果自然是最好的。好怀念那段日子。”

“老师,我们啥时候能回去听听你的课,多么想重回教室,再做回做你的学生啊。”

我享受着这种浅浅的淡淡的确幸。学生走出校园后,记住的不是语文考试的具体分数,而是那种师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的美好感觉。推门听课能这样,内心欣慰。此后的好多年,我自觉地把教室的大门向别人敞开,在听说读写中引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

3.上好名副其实的公开课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近年来,我着眼于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参与、主持过多项省市级课题,也上过多节公开课,我告诫自己,要执守心中的信念: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上好名副其实的公开课。

扳手指数一数,《周亚夫军细柳》《狼》《植树的牧羊人》《骆驼祥子》等阅读教学课尽数浮现在眼前。每一节公开课都如同自己的孩子,悉数奶大,都是心血之作。可是公开课之旅,并不见得出行轻松。年轻时放不开手脚,拘束太多,苦于导入,穷于收尾,惮于穿针引线,一不小心就被PPT捆住了手脚。待到有些经验时,追求完美,怕没创意,疲于应付,忘记板书也是常有的事,总之各种尴尬。执教市级说明文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我提早两三个月就开始准备:查阅纪念碑的相关资料,观看名家课堂实录,研究优秀课件案例,分析教材学情,课文都烂熟于心,可是金点子“找三点”却在开课前晚才想到。于是麻着胆子,把教学设计的环节一一调整、推翻、重来。哪敢像王君老师那样随性地调侃“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中”,我只想好好地活到公开课时,因为上完课后我就解放了。

不知何时起,我突然发现身边有的公开课录播了一次又一次,有的参赛课居然在同一个班反复录播4次以上。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重录!我顿时惊掉了牙齿,自己多么单纯啊!公开课竟然还可以这样彩排出学生的答案,表演出教学生成,管理出教学环节,规划出热闹场景,争取“好评如潮”“喜获佳绩”啊!“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要不要改,要不要也演练下我的公开课?我的左心房与右心房争论不休。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我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上课这件事上,我固执地认为公开课不是地震、消防演习,无需彩排,有教师的独特风格,有学生的真实生成,这种状态才珍贵;又清纯地以为公开课应该是那卷心菜,一层一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绽放菜心的精美绝伦,品尝最甘美的味道,才是真的好“菜”;我拒绝表演,哪怕我是台上唱戏的疯子,也绝不让学生做台下看戏的傻子,参赛拿奖多大的事。

痛定思痛,我行我素。研读课程标准,反复素读课文,研究教材与学情,积极打磨教案,上好常态课,反思提升上好每一堂课。我固执地把握好每一次机会,无惧上每一次公开课,继续在公开课里摸爬滚打。

撇下课题结题工作,接下学科德育渗透课的艰巨任务,带领学生重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迷茫的2班孩子设计个性化阅读单,学习保尔精神,做钢铁战士,走出心困沼泽地的孩子们,课后与我一一相拥而泣。执教《回忆我的母亲》,学习有效提问的策略,与文本、与读者、与学生开展亲切平等的对话,创设真实的情境,在朗读体验中,引导学生写出升格的作文,发展学生的思维。省学科教研基地(珠海)研修活动中,分享讲座《走近“诗圣”杜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阅读活动》,投身区青年教师读写联盟活动,带领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践行修行的路上,深悟对待语文,对待课堂,求真务实、创新发展方为真理,感悟初心不改、爱恋如初方为本色。

郑瑞芳说:“教学生涯32年中唯一的一次评优课,它让我一下子成长了十年。”我以为这位谦逊的校长在32年里,一直用自己精彩华丽的生命状态,为人大附小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课程活动而上课,为孩子们的成长、教师的进步、学校的发展而上课,课课真实,堂堂精彩,影响深远,弥足珍贵。言语间这种瞬间的觉悟、瞬间的成熟,正是这位“笑”长对教育爱到骨子深处的铭记与幸福。这样的教育者还有很多,生命化教育的张文质老师、湖南育新的杨娜校长,云南普者黑的普利辉老师,他们的事迹总是感染着我。

今天开始读好友志红的新作《公开课:炼就与生成》,翻开书卷,便被其自序打动:“公开课≠‘表演课’”。陈老师在体校向来默默无闻,其名字几乎很少出现在珠海初语界,也没有任何所谓的“名师”头衔,但就是在多年的沉寂与雪藏中,发挥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踏踏实实在思考语文教学,做与课堂教学实践有关的事,于是上了一拨拨好课,炼就了一身真本领,生成了一本好书,焕发了一种生命的可能。这个过程,作为挚友的我相信是艰难的,也是寂寞的,当然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其实,身边这样的老师也有很多,王大庆老师、毛杰莉老师、马彩艳老师......优秀的日更榜样就在身边。

才读一本《做一件幸福的事——我的笑长生涯》教育笔记,又读一篇《在公开课的磨砺中共生长》自序,就引发了我对自己所上公开课的如许美好事。想必这书,这课,这些人儿事儿,都是三生三世磨砺成精,才遇见了彼此,见证了成长,唤醒了生命。

课,一直都是公开的,多么美好的境界。今后余生,继续在浩瀚的星空里去找寻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开课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