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浩然之气与大丈夫

什么是浩然之气?在公孙丑问孟子有什么所擅长的事情时,孟子回答他所擅长的就是修炼自己的浩然之气。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我们又该如何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呢?

在孟子给出的解释就是,浩然之气是分为两种层级的。首先是你要至大至刚,其次就是要配义与道。那么什么是至大至刚呢?它与义与道又会有什么区别吗?

那么至大至刚首先就是一种在理性层面的刚直。好比把这种刚直、这种理性比作气,那么孟子所说的就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充盈自己的气于天地之间。可以说如果想要得到浩然之气,那么这一个层面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理性是做出一切道德抉择与事情的根本。

那么更高一层的自然就是要将自己的至大至刚配上义与道。显然在这里义与道就属于德性层面了。他们所表示的自然就是我们需要不断扩而充之我们的本性,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真正内在的道路去充盈自己的气。

那么当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拥有浩然之气是需要拥有理性层上的扩充还有德性层义与道的加持。那么在真正修炼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做呢?孟子在这里极其强调的就是在扩而充之以及“养气”的路上是应该“集义”,而不是“义袭”,孟子的意思就是如果想要养好自己的浩然之气,必定是慢慢逐渐修炼得来的,而不是一下子就能拥有的。就像齐宣王在寻求治国方略时,他“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得去学习,又怎能真正的治理好国家,回到这里就是又怎能拥有浩然之气呢。所以当我们至大至刚以后,一定要义与道之上坚持的走下去。

但是每一个人在修炼之路上都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的“气”是不充足的,有的人又没能在道德之上去坚持自己的本性。那么这几种修炼的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理性能力的不同会使一个人推道的程度有所不同;而义与道的确实。那么自然他所修炼到的浩然之气是时而有时而无的(不能持久),他的价值方向也是随时会偏离的。孟子所说的就是如果光有“气”,无义与道,则“馁也”;不在修炼之路上做事坦荡痛快,坚持自己的义与道,则也是“馁也”。

那么在修炼浩然之气时,难道就不分内与外吗?孟子强调的当然是要内用真心去修炼浩然之气,他举出的返例就是宋人的“揠苗助长”,在宋人拔苗助长之时,看似他们是在“义袭”,想要尽快的让苗“拥有”浩然之气,实则这连“义袭”都不算,因为揠苗助长的行为本身就不是从内在发出的,是被外利致使他去这么做的。如果人也是这样外在的去追求浩然之气,那么自然是不会得到任何东西的:内在的发展也不会有,外在的“人爵”也不会得到。

回到我们之前学的公孙衍还有张仪的身上,我们已经辨析了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大丈夫,那么如果将他们与浩然之气联系起来的话,那么他们两个人就是指在不断充盈自己的“气”,然而没有一个义与道真正价值方向的领导,即使是有义与道,然而也只可能是一时会有,并没有一个持续性。所以当他们将自己的“气”充盈的越来越大然而却没有义与道这种方向性的加持时,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很有可能给人民带来的就是霍乱。

在这里说大丈夫其实就是拥有浩然之气的人。无浩然之气则为小人,“馁也”。当我们在不断学习孟子大课程时,其实就是一个“集义”,扩充自己的“气”,在觉醒我们义与道的一个过程。然后能够扩而充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浩然之气与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