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听到别人讲一句话,我非常吃惊:“钱(知识,智慧,名声……)有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这种人的出发点就是自己要带走点什么东西,不然这一辈子就亏大了。除了能带来自己的生命,再带走自己的生命以外,什么都带不走!这是大自然给人的设定。
永远不要再去问这样的话,而是永远要问自己这样的话:“当我死去的时刻,我留下了什么给后代(家族、国家、社会、人类……)”。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就是围绕两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财富在于积累和传承它,不在于带走和毁灭它。
我们生产产品,建筑楼房,发展科技,健康自己的身体……这些都是物质财富;我们谱写诗歌,雕塑绘画,哲学思考,关爱他人……这些都是精神财富。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能舍弃的,一旦舍弃了某一个方面,就是一个全然单极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必然自我崩溃的。我们现在想像一下,提到暴发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并不欣赏他,并不尊重他,因为我们认为他全身都是透着铜臭味;提到酸秀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并不欣赏他,并不尊重他,因为我们认为他满身的迂腐,并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追求,有句话说得太好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所以,希望朋友们都能:向钱看(物质财富),也要向厚看(精神财富)。但一定不能:一切向钱看,或者一切向厚看。只有黑没有白的世界,或者只有白没有黑的世界,如何能有各种灰度?——灰色可是必须要有黑,也要有白才行。
——那么向钱看,要看到什么程度呢,有什么作用呢?
——那么向厚看,要看到什么程度呢,有什么作用呢?
●自己的物质财富标准线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作为人,动物的一种,必然首先满足的是动物的需求:温饱。只是这个温饱是有不同的程度而已,比如罗伯特-弗兰克(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就讲到他自己的故事:
尼泊尔的经历让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尽管那里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我每天的生活却与以往别无二致。比如当我写作时,一个两居室的房子,尽管没有抽水马桶和电,也足够令我满意了,但同样的房子,在任何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社区,都似乎小得可怜。
从个人来讲,我们很难去说,我们需要有多少钱才算自己满足了对于“向钱看”的需求,但是至少每个人要给自己一个标准吧,我认为。如果不给一个标准,那么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有财富上的满足,因为“你能比马云还有钱吗?”,“你能比世界首富还有钱吗?”;同理,如果不给一个标准,那么人人都可以认为自己满足了财富上的需求了,因为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满足了。
个人的标准是多少呢?因人而异。但是应该是有一个标准的。比如是这样的标准
——在自己定居的城市,有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
——月收入2万,同时每年增长10%。
——有一辆价值20万的汽车。
这就是一种标准。
但是社会呢,是人的各种集合,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得因为它自己的文化、历史、发展程度的原因,自发得形成它的社会财富标准。当然每个国家发展后,其社会财富标准都会有不同,因为毕竟文化、历史、思维不同。比如现在的日本.徐静波(2000年创办了亚洲通讯社,2001年创办日文报纸《中国经济新闻》),就提到了这LV和汽车消费上,日本社会的现象:
LV——日本在2005年出现了购买LV的热潮,此热潮持续了大约5年,因为当一种东西成为人人拥有的泛滥品的时候,它就变得不值钱了。所以进入2010年后,日本街头的LV包突然消失了,如果你现在还拎着LV包逛街的话,会被日本人当成乡下人或者外国人。因为LV包在日本已经被打上了一种暴发户的印记。
那日本女人现在背什么包呢?我特地选了一个傍晚的时间去银座看,因为这个时候是白领下班,银座酒吧小姐准备上班的时间。结果我发现东京的白领们身上背的包,大多数是普通的商务人员用包,价值在1万——2万日元,约600——1000元人民币。
而银座小姐们的包,一眼看不出品牌,因为没有明显的标志。但是能从包的款式和材质上感觉到价格不菲。也许大家已经领悟到,隐约才是一种美。
那日本女人以前的LV包都去哪里了呢?她们都拿到当铺去当掉了。日本有一个当铺行业协会,不久前在东京举行了一场规模很大的世界名牌包跳蚤市场销售会。这个销售会上了日本各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因为记者们发现来抢购这些名牌包的大多数是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女性。
汽车——日本社会还有一个怪现象,凡是开奔驰汽车的,往往会是这两种人:黑社会成员或者暴发户。我去日本国会采访时,常常会注意停车场。结果发现日本国会议员开的都是清一色的黑色皇冠或者雷克萨斯。这背后是除了议员们想表达爱国情愫,也是怕出格而遭人非议。
我接触到的日本首富柳井正(优衣库老板),他的座驾是雷克萨斯,售价约53万人民币。孙正义(软银老板)的座驾也是雷克萨斯,和柳井正的一模一样。他还有一辆车,是日产汽车的“月桂树”,这车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当时买的时候约20万人民币,因为这辆车一直伴随着孙正义,所以他很喜欢这车。
对于开豪车的人,日本人并不羡慕,而是一种冷眼,因为往往把他看作暴发户。而在日本,暴发户的印象,就是轻狂和没有修养的标志。所以,在日本社会,越是有钱的人,越是低调,越是不张扬。这并不是说,日本社会有一种极端的仇富心理,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谦虚和内敛。
社会的标准是自然演化的过程,我们无法掌握,所以对自己的个人标准,设定一个线,努力去达到这个线,在达到这个线之前,不要去仇富啊,不要去说有钱人怎么怎么样啊什么的,因为自己都还没有达到这个自己的标准线嘛。当达到之后,就不会为了物质的温饱、舒适而所有羁绊了——没有钱的话,受到的羁绊和掣肘的确是不少的——那个时候需要的,就不是把很多精力放到钱上去了,而就是应该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上部了。
如果达到了自己的标准线,却还不是去追求金字塔的上部,那就很奇怪了。有能量,有时间,也符合人的本性,却还是沉在金字塔的底部,这个道理讲不通哦。如果爬到了金字塔中部,不往上爬(关注的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了),而是继续一辈子留在中部,不就是大家眼里的暴发户吗?这可不是一个好选择。
所以对于向钱看,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针对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以此来达到这个标准线。
●自己的精神财富标准线
当我们要往人的需求金字塔往上走的时候,就是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的时候。对自己的精神财富要引起相当的重视,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是什么,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什么,自己的幸福感怎么获取?
兴趣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了这个生活会丧失很多乐趣,只是有些人的兴趣爱好我们不认同,或者认为毫无意义,但是对他而言,却是他幸福感的源泉之一。有些人就喜欢天天熬夜打游戏,不要求有什么回报,但是就是天天熬夜打,如果没有了这个他就会很不快乐——我们可以不认同,但不能否认一个人必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在乎值不值得,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只在乎自己是不是开心喜欢。
想想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有时,我会听到周围有人说自己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可真不是什么好事,那么开始认真想一想吧,给自己找出至少一个兴趣爱好。
关系网络——人类是社会型动物,只要不是自闭症,人人都希望能有人欣赏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在自己周围,必然不会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我们有很多关系网络:同学,同事,亲人,家人,朋友,邻居,情人……在这些关系网络中,必然需要至少一个人是真心尊重自己,自己也是真心尊重TA的,不然不可能获得精神财富。
社会影响力——这个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认为自己是平凡之人,就没有社会影响力。人人都有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网上的发言就是一种社会影响力,我们对周围人的言行就是一种社会影响力,只是社会影响力有大小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分。我们对社会影响力越大,自己的精神财富也就越多。像领导当年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甘地,他无官无职,没有什么财产,但是社会影响力巨大,他自己的精神财富也是巨大。这样的人,我们会认为他没有多少钱,而轻视他么?
幸福感——人活着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哲学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用哪个证伪发,来排除一种目的。设想:自己现在有100亿美元,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真心的尊重自己,自己也不真心的尊重TA(包括自己的家人);社会上的人都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没有正面影响力的暴发户而已,走到哪里都没人倾听自己在讲什么……我们必然活得很空虚,一直徘徊在金字塔的中低部,我不认为自己会感受到幸福,为了获得社会影响力,自己甚至会捐出几十亿出去做慈善,出发点其实仅仅是为了获得社会上的尊重感。
所以,有再多的金钱,但是没有往金字塔的上部去攀爬,人活着的意义都丧失了。
给自己的金字塔上部找到自己的标准线,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然后去找到答案,获得结果。
——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一个就行
——有人真心尊重我,我也真心尊重TA吗?一个就行
——我的言行能正面影响他人吗?一个就行
——我有幸福的感觉吗?如果没有,那就是前面3个都没做到
感谢您对微信公众号: 米知山 的关注。
关注个人成长,分享对成长的认知、方法。坚持正知、正念、正能量。
【最新文章都发布在公众号,每周2到3篇,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