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

朱永新老师的保险银行


善读者日攻 善学者行远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阅读朱老师的书。朱老师的著作通俗易懂,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字里行间,醍醐灌顶。阅读是一项终身学习的能力,人们可以在生活困顿黑暗的时候,从文字里看到光和力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源自于他的阅读史。坚持阅读,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汇集众家之长,让自己的语言很凝练丰盈。大音希声是阅读行动最铿锵的回响。作为一名教师,阅读可以拓展视野,能以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看见学生那由好奇,惊羡,渴望的眼神交织成的最美画卷,能成为学生们生命中真正的良师益友。

年轻时候的我,怀着对教育的热情,站在三尺讲台上,青春活力能使课堂变得活跃。那时学生的勤奋好学,许是因为被自己的朝气活力感染。那些年的教育教学状况:教学经验颇少,期待很高,要求很严。现在再回首,不禁感概:你们用努力的姿态与拼搏的精神陪伴了老师的成长,所幸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了最勤奋上进的你们。随着你们的毕业,老师遇见各种各种的学生,常在暗自在心底感叹所带的学生不如你们懂事,不比你们勤奋。对比中凸显你们的优秀,以至老师常常在思考:现在的学生状态怎么这么不理想?这样的现状,我该怎么办?

后来随着阅读面的铺展,老师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人与人之间的遇见,都会生发一种神奇的力量,使彼此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不同的学生,怎么能做比较呢?老师每每想起你们,总是你们最优秀的一面,总是拿你们最优秀和学弟学妹弱的一面对比,这并没有可比性。正是在教学实践中,无数次类似这样的反省,老师渐渐地明白:每个人都有期待与要求,高期待和严要求只能付诸于自己。老师常要求你们事事要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力争完美,达到老师的期望值,这样的要求有时真如一座泰山,压得你们踹不过气来。这样的高效与自律,扪心自问,我们大人都做不到这么完美,为何要求你们事事力求完美呢?为师者和为人父母者皆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求孩子到达什么样的要求,就先从自我做起,率身示范。争分夺秒地阅读,日复一日的练字,使我更加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持之以恒的不易。对你们的言行举止,也有了同理心。变者境,不变者律;变者形,不变者心。


横竖里有执著


笔墨间有情怀

家和教室,都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学生的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场所,应该是汇聚美好的港湾。学生的心情,我们能理解;学生的心事,我们会在乎。坦诚的接纳学生的不完美,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争取做到更好。曾常问学生:“你们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最能使自己感到幸福?” 每当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去,学生的心声多数是:“自己的请求能得到他人真诚的帮助,自己的想法能得到他人的真心认可,自己的努力能让他人看得见”。从这些大同小异的答案中,深深感受到走入学生心灵的重要性。从生理层面,从情感角度,从自我成长为学生保驾护航,用心陪伴学生的学习成长,擦亮她们成长路上的每个日子,使他们的内心更加充盈有信仰,这或许就是身为教师的崇高使命和了不起的担当。

所幸在教育的途中,能坚持不懈学习身边同行优秀的教育经验和不断进行自我思考,并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老师对学生的期待越高,在综评时得到的失望越大。相反,当学生对老师教学和学科学习的认可越来越高,在综评时才会给老师们带给无限的惊喜。认可,是做好每一件事最关键的前提。朱老师笔下教师的四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础的境界,成为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能达到这层境界,需要用心对待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生而为人,我们都渴望他人的真心相待。这么多年的一线教育生活,自己也才迈向第二重境界,这过程很长,但我依然坚信真情,真心,真爱,一定能在学生的心田撒下真善美的种子,静待花开。

共读共写共生活,是朱永新老师著作中的关键理念之一。一个不爱阅读的教师很难培养出爱阅读的学生。教师必须在阅读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的阅读榜样。老师或者是家长,想要给孩子一滴水,就必须是一桶水,甚至是一整个海洋。我们可以用董卿老师读书的三重境界来激烈自己不断阅读,并努力到达自己想要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书到用时方恨少。

第二重境界:书山有路勤为径。

第三重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

美玉有光,光而不耀,不露圭角。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文化高度的家校共育,培养不出有远见的孩子。愿博览群书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用阅读的火种,点亮学生阅读的心灯。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知识来自生活,生活的一切经验又能以文字传递,在每一段文字里,都能促使我们反思得失与成败。我们用心书写着自己每一天的喜怒哀乐,从教学中得到了成长,收获的幸福,这也就是在无形中沿着我们的目标继续攀登。行动起来,坚持记录日常的思悟与温暖,定会有奇迹出现。希望生活中的我们,都能从阅读中开始成长,在写作中反思自我,拥抱生活的美好与感受生活的乐趣。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生活万物皆明朗。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