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更需要爱和成长

教育需要“爱”、教育需要“成长”,这不是一个新的主题,但它们是教育的热门主题,更是指引教育者做好教育的法宝。

教育是个体系,千丝万缕;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待花开……教育无法考证最重要或者最需要什么,我们能归结的只有更需要什么。

再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源于张文质老师卓著《教师的使命》中的两个“质问”:你适合做老师吗?你真的敢做老师吗?

看似简单,或者说无聊的两个问题,却问到了我、问到了像我一样现在人民教师岗位上的老师们的内心深处。

我想,很多老师也像我一样从未在内心深处如此自我觉察:

我适合做老师吗?我真的敢做老师吗?

作一番觉察和反省!确实还为自己的这一问吃惊。

从教二十四年,我真的合适做老师了吗?我真的敢做老师了吗?

我为什么来教书,我的初衷是什么?我是不是也是人们所说的“实在没有办法才当的老师?”

我拿什么来教书,我的本领是什么?我是不是也是人们所说的“得过且过地去当的老师”?

……

许多的问题,众多的觉察,更深的反思。我似乎有些紧张了,我似乎觉得自己那么多年了枉为人师。

张老师在书中强调了两点:

第一,当好老师要有爱心;

第二,当好老师要学会成长。

首先,说一说“要有爱心”吧

教育中对于“爱心”的需求,我想作为教师、教育者并不陌生。

比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教育典范;

比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群老师的爱心教育理念;

比如,被称为中国式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和“民主与教育”;

还有众多流传的: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无不证明了教育需要爱,爱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不能没有爱。

道理谁都懂,关键是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育者难以实行“爱”,或者表达对学生的“爱”。

社会的浮躁,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于老师难以静下心来,难以真正去践行“爱的教育”,难以真正用心去感受“真爱教育”的幸福。

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没有等级的、没有优秀与后进。学生们只有一种身份:我的孩子!

所以,要像对待和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样去面对一群群的学生。

也只有这样,孩子们在我们教育者的呵护下:才能得到理解,才能得到关爱,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最后,说一说“要会成长”吧

成长是生命永恒的话题,教育应该是成长的教师引导一群孩子健康成长。

然而,居于种种原因,“教书人不读书”成为一种铁的事实。

在教师的成长中,我最信奉的是朱永新教授的教师成长“吉祥三宝”和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

“吉祥三宝”:“阅读,站在大师的肩上前行”;“写作,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专业成长共同体,现在集体的肩上飞翔”!

“四个不停”: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实践和不停地反思。

我们教师只有这样不停地“读、写、思、悟”才能汲取更多的教育教学经验,才能不断地在教学中改进自己、成长自己,才能更好地在发展的社会中做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主角。否则,就会被不断发展的社会、不断改革的教育和不断更新的教育需求所淘汰。

国家投入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各级各类教师的培养力度,无不为了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比如,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国培计划”;“万名校长培训计划”;“脱产置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当然,也有极少部分比较积极的教师参与的公益学习共同体,比如张文质和谢云老师发起的“教育行走”;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理事会名下的“新网师”“爱研会”等等;也有极少部分老师参与的共读组织,比如前不久大夏教育组织的“《高手教师》共读”、文质研究院兴起的“《教师的使命》”和“《日常教学的情调》”等等。

这样的共读组织还很多,一年前我就参加过“互加计划”吴虹校长组织的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的共读,前后聆听了二十多场次的共读分享活动。

我不敢说“读、写、思、悟”就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没有“读、写、思、悟”就一定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可能带来教育的改革,就不可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就不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更幸福的教育。

所以,成长既是教师的状态,也是教师的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更需要爱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