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中国古代的铜镜(下)

五、战国铜镜

战国时期是铜镜的第一个高峰期,铜镜工艺完全成熟。

此时铜镜的制造中心由中原转入楚国,楚镜出土最多。

山字纹镜是战国镜最有代表性也最神秘的品类,纹饰中“山”字环绕排列,有几个山字就叫几山,以四山最常见,其含义众说纷纭,仍待考证。

六、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是第二个高峰期。

秦汉之后,铁器兴起,青铜器没落,但找不到更好的材料制作照容镜,所以铜镜反而发展。

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镜,是山东淄博出土的长方形夔[kuí]龙纹多钮镜,长115厘米,宽58厘米,厚度1.2厘米,如此大的镜面且为长方形,极其罕见,这面铜镜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

还有一面彩绘的西汉铜镜,也是禁出文物。

汉代铜镜开始出现铭文,山字纹镜上作“千金”一类字,是后世吉语铭文的起源。汉代诗歌以四言、五言为主,汉镜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一些七言诗句,如“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

汉代铜镜的装饰纹样众多,难以列数,仅看几例——星云纹镜、日光镜、昭明镜。

日光镜,以铭文上句为“见日之光”得名,下句常见的有“长毋相忘”“天下大明”“美人在旁”。

昭明镜,本次山西青铜博物馆铜镜展名称的来源,镜背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穆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说制造铜镜的材料都是质地清明之物,散发的光辉可与日月光芒相比。

七、唐代铜镜

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频频,由于铜料短缺,铜镜的生产也衰落下去。

到唐代,铜镜迎来第三个也是最后的高峰期。

唐镜在各个方面又有创新,高浮雕的写实花卉;铜镜的外形出现葵花形和菱花形;还创造了金银平脱、嵌螺钿等奢华的装饰手法,题材上花鸟、植物、月宫、仙人、唐诗等纷纷入镜,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盛世景象。

唐镜中最著名的品类是瑞兽(又称海兽、海马)葡萄纹镜,虽然汉武帝时葡萄已经从西域传入中国,但到唐太宗破高昌后,优质的马乳葡萄才传入京师,专辟葡萄园种植,并酿酒赐于群臣,长尾鸟和葡萄枝也是北朝石窟寺常见的题材。至于镜中的瑞兽到底是什么动物?有学者认为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的狮子,也有认为是海外的马,或者海中的兽,未有定论。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高峰,在铜镜中也有所反映。

唐镜种类繁多,仅列数面展出的铜镜。

这是一面“王子乔吹笙引凤纹镜”,描绘的是春秋时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修仙的故事,与晋阳城颇有渊源。

王子乔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所著《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huán]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gōu]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讲的是周灵王太子姬晋乘鹤飞升的故事。

《古诗十九首》里说“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这个成仙故事汉代就广为流传,唐人尤为崇拜,武则天曾经到嵩山,拜谒升仙太子庙,还亲笔手书《周升仙太子碑》,开草书上碑先河,碑至今犹存于河南偃师。

太原晋祠内有子乔祠,就是祭祀姬晋的,他的儿子宗敬曾任司徒,后见东周衰微,不可挽回,就辞官回晋阳城,时人因其家为周天子世家,称之为“王家”,他们便以王为氏,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后人尊王子乔为王姓始祖。

八、宋到近代的铜镜

宋代后铜镜作为民间商品大量涌现,工艺简化,再没有达到唐代时的巅峰,花纹、铭文、题材走上世俗化、商业化。

清代晚期,玻璃镜逐渐取代铜镜。

铜镜陪伴了中国人四千年,几乎与中华文明共始终,它不仅仅是照容的工具,更蕴含着古人的精神气质,体现着时代的风貌,反映着中华文明的光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中国古代的铜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