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打卡 333-66(问答:“我与你”的关系,难以一蹴而就)

2019.4.2  武志红心理学打卡  333-66

问答:“我与你”的关系,难以一蹴而就。

本周问答

用户盛开:我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也尽量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于身边,可是如果只是自己单方面用心,对方却依然是我行我素,那我是不是吃亏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很自私?
武志红
这样的想法太常见了,也的确是妨碍我们进入“我与你”关系的一个关键原因。
这涉及到羞耻,如果我向你敞开我的真实,而你却是“坏的”、“不好的”,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实在太傻了,会觉得我比你低一等,我的自恋就受到了打击。
相爱,或者心灵成熟的过程,乃至能力增长的过程,就是自恋不断受打击的过程,因为和其他存在建立的关系越来越深,因此就有了能力、情感和存在感,而这些都是深度关系的副产品。
用户辰宝:
课程中有讲到“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不是也不是完全可能,如果对方是和我们差不多的人,那么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即便我放下我所有的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他相遇时,他的本真未必在那个时候就会显现,这时也就未必能构建“我与你”的关系。除非我对面的你真的就是一个不存在的“神人”,是这样吗?
武志红
正常人都有这样的疑虑,所以建立“我与你”的关系,是一个过程,时间非常重要。
比如咨询关系,需要很多次咨询,来访者和咨询师才可能建立这样的关系。
再比如恋爱关系,一开始的一见钟情,常常并非是“我与你”的关系,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淬炼,两个人才能信任彼此,才能向对方敞开。
以我自己的咨询经验来说,如果有来访者,第一次就向我完全敞开,那我认为这样的来访者常常是有过严重受虐的经历,所以我会制止他,告诉他,别着急,你要真的信任我之后,再慢慢向我敞开。
但那些“修行”程度极高的人,能长时间处于“我与你”的关系境界的人,他们是可以很容易做到和别人或其他存在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
用户山风:
“‘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句话是不是说每个人最后都会爱上一个和自己相像甚至同样的人?如果是,这是为了成全自己的自恋吗?
武志红
你提到的这句话是一个哲学性的表达,也就是说从抽象的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当你彻底体验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时,也会体验到,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
用户金&晨:
武老师,我有个疑问,您在《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里提到的朋友用本心跟上司相处,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这应该使用的是珍惜规则,而且这应该是在社会领域吧,可您又说过在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会出现问题,这是矛盾么?
武志红
谢谢你的问题,我的表达的确不严谨,用这个问题的回复来纠正一下。
完整的逻辑是她同时使用了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她把老板传来的“我比你高”的情绪垃圾挡了回去,同时,她也没有去打击老板。你想构建谁高谁低的关系,而我就是不卑不亢,要和你建立平等关系。
这是在那个事件中的逻辑,而在她的人生中,她则呈现了,主要在用本心构建平等关系,所以最终是她的这个规则起了作用,而她同时对别人使用权力规则很敏感,大多会很好地怼回去,这两个规则保护了她。
不过我认为,她再会使用珍惜规则,在社会领域也必须尊重事实上的“谁地位高、谁地位低”这样的序位。
用户小小何:
我好像有点明白,那句话:我爱你,可以与你无关。说的就是:无关的时候就是只有“我与它”,而没有“我与你”,是吗?
武志红
我觉得是这样的理解吧,都与你无关了,自然就谈不上和你的本真相遇了。
罗杰斯的一个定义更普通: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如果都没有看到你的真实存在,理解和接纳也无从谈起。
用户潘恋银:
我与你,我与它,这些关系听起来有些复杂,可不可以理解为,“我与你”的关系更近一点,“我与它”的关系远一点呢?
武志红
这两种关系不是程度问题,“我与你”,意味着一种很彻底的相遇,这是比前面谈到的心灵感应还要深刻很多的关系。这需要自己体验到,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谈论并不能抵达那里。
用户奕彤:
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其实是适用于对待所有人的,目的还是让自己从关系中得到滋养。那因为有了目标后,是不是又变回“我与它”了?换句话说,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操作动力,应该源自于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做到的因素是哪些呢?
武志红
我认为对人而言,无条件积极关注其实很难,甚至还可能不成立,因为咨询关系中,来访者是需要付费的,父母和孩子间是有血缘关系的。有一些基督徒认为只有耶稣和神的爱,才可以无条件,人是做不到的。
不过,在我看来,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人有头脑和目标。头脑就是“我”认为的正确条件,而目标是“我”不可避免地想使用“你”。
从根本上讲,无条件积极关注其实是在玩一个转化游戏,就是把对方的负能量,通过积极关注,转换成正能量。负能量意味着死亡力量,而正能量意味着生的力量。
用户吴孟晟:
请问武老师,结果您那个朋友小孩吃糖、看电视问题有解决吗?是怎么解决的呢?总不可能不希望小孩近视,又放任着他看电视吧?
武志红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我那位朋友头脑中的逻辑:看电视,就会导致近视。从你的问题看,你的这个逻辑链条,还没有被斩断。无数人没有节制地看电视,也并没有近视。
匿名用户:
如果一段关系是损耗性的,而且是彼此损耗,却不能远离,比如夫妻,因为有孩子,如何去改善这种损耗性?一方的努力可以做到吗?
武志红
我认为父母和孩子没法分离,但夫妻可以分开。这个问题,也许反映了你内心的一些东西。任何损耗性的关系,自然都存在着改善的可能,但也可能任凭你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那就要学习接受,并且在接受的同时,思考该怎么办。
用户波波脑湿:
作为心理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是要收费的,而且价格不菲,这怎么可能让来访者能够感受到这是“无条件的关注”,而不是一种有偿的心理咨询服务呢?你不给我钱,我就不能给到你关注,不是吗?
我们平常在工作当中也会经常遇到跟员工甚至是客户需要“谈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跟员工或者顾客之间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一种“亲密关系”,所使用的规则也只能是一种“权力规则”,而不是“珍惜规则”,这怎么可能让对方觉得我们给出的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有所企图的呢?
现在很多的企业的老板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有“大爱”的,不仅自己经常用“亲爱的家人们”来开始说事,甚至要求所有的同事之间都用“家人”来称呼,听起来总是觉得那么的虚假,让人反感与厌恶。这是我的境界不够高,还是本来在公司里边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这种无条件的大爱,老板只是用爱在绑架和剥削我们、被我发现所以反感呢?
武志红
很多人,是借珍惜规则的名义,行使权力规则的事实。而且你会看到,有的老板这样讲为的是让员工变糊涂,放弃使用权力规则。
所以说,在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占主要的社会领域中,只谈珍惜规则,是很难服人的。

留言中,有位用户留言说自己对于5岁之前的记忆是缺失的,是怎么回事??武志红老师回答说:是主动遗忘了痛苦。。而我自己对于7岁之前的记忆都是缺失的,乃至于到10岁。。

学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后,理解了母亲为什么每次从小到大说教我,人本性是自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志红心理学打卡 333-66(问答:“我与你”的关系,难以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