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两道两千多年前的选择题 再说说“信”与“不信”

做两道两千多年前的选择题吧。

第一题:路遇强人,强人说:放了你也行,但你就别去老卫家了,我和他家有仇。你答应了,还就此和强人签了盟约、当您脱险,您会:

A:信守诺言 不去老卫家了

B:违背盟约 去了老卫家

第二题:您和心怡的女子相约在大桥下,可到了约定时间,女子没来。这时候涨水了,水都没过你膝盖了。您会:

A:赶紧撤,生命宝贵。

B:继续等,信义无价。

两道题,您都是怎么选的呢?两千多年前,有一对师徒给出了各自答案。

老师做了第一道选择题,他选的是B。

老师众多弟子中的一位,做了第二道题,选的是A。

估计您已经猜到了,老师就是孔子,一个两千多年来最有名的,讲信用的人。

孔子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孔子和他的学生要去卫国,经过 蒲地,正赶上公孙氏要背叛卫国搞叛乱,公孙氏这帮子人就不想让孔子他们过去,怕孔子向卫国国君告发他们呀。后来,公孙氏 就说:我放你们走也行,但你们就不能去卫国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咱们从此井水不犯河水。你看行不行?孔子答 应了,还和公孙氏签了份“城之下盟”,保证离开蒲地后不去卫国“管闲事”。结果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离开公孙氏的视线,孔子就真奔 卫国而去,到了卫国,不但把公孙氏要叛乱的事告诉了国君,还建议他出兵攻打公孙氏。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点蒙,问老师:“老师,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哦,不对,问的不是这句,而是“盟可负邪?”意思是,刚刚咱 们可是和公孙氏歃血为盟啊,您一转身就忘了?

孔子说:“要盟也,神不听。要我以盟,非义也。”要挟我,让我立盟约,神灵都不认可;要挟我立盟约,不义啊。

初次看到这个故事,的确听出乎意料的,儒家是特别讲究信义的,三岁小孩都知道,《论语》里有六个字,叫“言必信 行必果” ,还以为孔子得死守这个“信”字儿呢,没想到,他老人家这么懂变通。

其实我们好多人从小对“言必信 行必果”的理解,也都有点一厢情愿,有点片面了。孔子原话是“言必信 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 ”这是孔子在回答什么是“士”时,说的一句话。而且在孔子眼里,这也只是第三等的士。“小人”不是指坏人,指的是没有大志向 ,安份守已的人。孔子说第三等的“士”就是这种,吐个唾沫就是钉,想干啥一定干完,虽然没有大志向,也没大能耐,但安分守己 、踏踏实实,坚硬得像块石头一样。您也好奇啥是前两等的“士”?第一等:知耻,有志向,也有能耐,能出使四方。第二等,懂孝 悌,有志向,但能耐差点,留在家里能把家照顾得挺好挺好。

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和孔子的三观算是高度吻合,都是不必对所有人讲“信”,如果僵硬地讲 “信”而违背了“义”,那也是不对滴,

第二道选择题,是尾生做出的,他选了B。《庄子 盗跖》中有这么一段:

尾生与女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稍微说详细点,就是孔子的一位学生尾生和女朋友约定在大桥下相会,到了约会时间,女朋友没来,可水来了,河里涨水了,尾生就 等在桥柱子底下一直没走,最后抱着桥柱子被水淹死了 。

尾生抱柱

尾生被后世广为歌颂,“尾生之信”也成了诚实守信的绝好例证。而有意思的是,尾生的故事出现在《庄子 盗跖》篇中,其实是盗 跖当面骂孔子,指斥儒学虚伪时引用的一个例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巧用过“信”。他在秦国变法之初,是没有人信他的,于是他想了个“徙木立信”的办法,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 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这事虽不能说不费吹灰之力,但身强体健者绝对能做到,而奖金居然那么丰厚,于是就没有信哪,都在那儿看热闹,赏金瞬间长到五十金,有人忍 不住了,核计闲着也是闲着,搬一下木头又能怎地?得到赏金就赚大发了,得不到当锻炼身体呗。于是他就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 ,结果五十金的赏金当场兑现!

徙木立信

有了这个买“信”的举动,商君新法就很容易让秦国人信服了。这个“信”,是有主导权的人让你“信”,是种手段,不是不能陪着 玩,明白是咋回事就行。

就这一个“信”字,就能有这么多名堂,分出这么多层次,做人,真不能太简单;脑子,真是个好东西,该转的时候就得转啊。作为 一个普通人,我想我会保持言必信行必果的基本面,但也不必太过拘泥,不用和什么人都讲“信”,比如和无信无义之人,讲“信” 不就是犯傻吗?有一个领悟:用来规范具体行为的、太绝对的准则可能都会有BUG,多核计核计,真想明白为啥要这么做很重要。哎,其实这话,以前老师也教过,叫“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当然,我这辈子也不能能有故意“取信于人”的脑瓜了,所以,就不必合计玩这种套路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做两道两千多年前的选择题 再说说“信”与“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