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1

社会的缩影,时代的旗帜

“泉水叮当响,跳下山岗,走过草地,流向远方。”这便是宋全成的少年,诗歌中的章节虽有贫穷和饥饿,格调却是欢快与激昂,酸涩但又辉煌。

1944年,宋全成出生在艰难困苦的河南林县。

宋全成同志对少年生活的印象是“贫穷”和“饥饿”。“贫穷”是因为家底薄,“饥饿”是因为当时正处于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他们家庭最困难时期,父亲被下放回家,除了大哥成亲分家另住之外,他的兄弟姐妹加上他的父亲母亲,一共七口人,挤在三间破房子中。白天透光,晚上透风,正屋顶上还有个大窟窿,阴晴皆通。屋里的炕不够用,白天放板子擀面条,晚上铺被子数星星。多少个夜,星星陪他伫听寒声,才让他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理解的深刻。那时候,独具一席的愿望伴他成长伴他生。

在那时,自然灾害加剧了林县的饥饿危机,他回忆起来当时的情况仍历历在目,“伙用井水”、“白菜梗就是人造肉”、“没有粮食最可怕”,在当时的他看来,吃饭喝水问题就是惊天大事,需要一天担心三次,天天担心,连续担心三年多……

也正是在那时,他明白了什么叫做"苦尽甘来"。宋全成的母亲告诉他,未成熟的柿子需要用温水漤,拿一个砂锅,放在灶台边上泡个三天,三天过后才能漤掉苦涩,柿子也就从涩变甜了。他记住了漤柿子的办法,也记下了做人的道理。在那之后,“庄稼不收年年种,总有一年好收成”也出现在他的作文里。他说“出生不同,信仰不同”但我坚信苦尽甘来。那太行山旁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是苦涩,更是母亲的谆谆教导,苦涩的前半生,更练就了他倔强的精神。在他的人生里那精神无时无刻不在熠熠生辉。

1962年,这年他18岁,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

“如果没有临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则不会有红旗渠。”近六十年前的事,分明就在昨天。他在红旗渠工地最大的感受是“能吃饱肚子”。很难想象,天天喝玉米糁,吃萝卜干、偶尔吃个白面馍、好几个月不洗澡不换衣服、六点起床工作到天黑、倒头就睡,这样的环境是怎样让几万人不辞辛劳前去开山破壁的。

当宋全成仰望天空,发现只有漠漠太行横贯前后,只有黄土崖壁裸露视野,而低头又想起来那白白流去的漳河水,那多少个村庄正在经历酷旱的威胁,那靠天天不雨、靠地地不收的荒凉景象。他便暗自下决心“山高高不过决心,只要能把漳河水引过来,他就是刀山我也要上去”。就这样,年轻的宋全成捻钻、点炮、凿隧洞、碾炸药、造水泥……两年的吃苦奋战让他看到了红旗渠修成的那一天。

在建党百年之际,党完成了脱贫攻坚的艰难一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奋斗年代还未结束,如今年代,于内有建国百年之目标,于外有稳固江山之任务,我们要看到奋斗年代还未结束

奋斗精神让国家如此富强。

曾是上个世纪的青年回忆峥嵘岁月,尤想对这个世纪青年说:“时代变了,现在我们富了,但是精神不变,节俭奋斗的传家宝不能丢,遇到什么都不能丢失精神。”

时代的旗帜在上空飘扬,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社会缩影代表千万栋梁,千万栋梁连接林县与太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