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师家长的读书心得

      教师家长,顾名思义,既是教师又是家长。这样的双重身份让我深刻的意识到管教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课堂上管教学生,还是在家里管教孩子,都是一门亟待研究的学问。机缘巧合下我接触到了这本《正面管教》,它的封面简介就足以吸引我阅读的兴趣,“父母和老师受益终生”,这简直就是为我们这种教师家长量身打造的嘛!

图片发自App

      书中强调的“和善而坚定”的管教方式,我在很多家庭教育讲座上都有听过,但当时理解的并不深刻,也不知道具体实施的方法,这本书做了详细的讲解。尤其针对孩子不良行为的解决策略更是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真正令我们老师和父母头疼的不正是那些我们眼里所谓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吗!

      书中提出的观点我都非常赞同并深有感触,而且改变了长久以来从我自己身上得出的“经验”。


      “关注于解决问题。”这是所有教师、家长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总是想着怎么给孩子点教训,好让他长点记性。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帮孩子找到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孩子的有些行为出发点是好的,比如为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而刻意做一些奇怪的事情,又或是为了不想让父母和老师失望而说谎,孩子只是因为缺少解决问题的技能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些甚至都不能算是“不良行为”。

      家长在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存在着两种极端。一是过分关注孩子的错,只要得知孩子有“不良行为”,就不分青红皂白,先打一顿以示惩戒。不幸的是我的父亲就是这种类型,所以深有体会,这样固然能让孩子在以后做事前有所顾忌,但孩子的内心却是压抑的,甚至会激发对父母的怨恨,我相信每个父母管教孩子的初衷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成为孩子的“仇人”。第二种极端就是过分关注别人的错,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即使做了不好的事也一定是别人引起的。这类父母往往不关注问题本身,而是问题的结果,比如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打架了,他会先问自己孩子吃亏了吗?没吃亏就好,吃亏就一定得找回来。在学校受到惩罚了,他们会先关注老师是怎么罚的,而不是孩子做了什么才受罚。这样做表面上孩子吃不了“亏”,但却埋下了隐患,现在孩子小,你能“罩”的住,但他长大踏入社会,遇上势力超出你们范围的“对手”,那这个“亏”就是不吃则已,一吃足以悔恨终生了。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作父母的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培养孩子保护自己,不给别人伤害自己的机会才是最最重要的。

      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我也认为一定得用“狠”手段来制止孩子打架的行为,才能让他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但读了《正面管教》之后,我找到了更好的办法。比如这次幼儿园的老师跟我反应儿子跟某某同学打架后,我并没有生气、指责,而是用平和的语气问儿子:“你在幼儿园跟谁打架了?”儿子自然会如实说,我又接着问:“你们为什么打架呢?”儿子委屈的说:“我想跟他玩。”我用充满同情的语气问他:“你想跟他玩,为什么却打起来了呢?”儿子嘟着小嘴说:“可他老不跟我玩。”其实说到这我就已经大致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我仍不急于指出儿子的错,而是继续问他,“那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我们该怎么办呢?”儿子太小,显然还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所以我就给他提了个建议,我说:“下次当你看到小朋友不高兴,不想跟你玩的时候,或者你自己觉得生气的时候,就抓紧走开,去找别的小朋友玩,或去‘反思角’坐一坐,又或是去看看书,等你们心情都好起来,再一起玩。”儿子点了点头,似是接受了我的建议。到了第二天去幼儿园的路上,我问儿子还想和那位同学当好朋友继续玩吗?他说愿意,我说:“那你去幼儿园后要找到那位同学,并为昨天跟他打架的事道歉,我相信他一会继续跟你玩的。”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又问他,“那位同学接受你的道歉了吗?跟你玩了吗”儿子点了点头“嗯”了一声,我接着问:“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你们打架的问题好吗?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儿子肯定的说:“很好!”

      道歉并不代表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孩子身上,而是让孩子学习大度、宽容的处事态度,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更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价值感。

      这是儿子第一次被反应跟同学打架,我清楚的明白自己并不希望有第二次发生,所以一切责骂,或是去找另外一个同学的家长理论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完全可以找的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把问题解决。


      “把错误看作一种学习的途径。”这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古语“失败乃成功之母”。对于孩子而言,他犯的每次错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探索,比如打坏家里的东西,或许他只是想帮忙,但没拿住;再比如拿着彩笔在家里的墙上乱涂乱画,或许他只是想让家里的墙壁变得更美。

      我小时候就干过一件很荒唐的事,我把爸爸的眼药水倒进了妈妈做的饭里,因为我觉得这样也能起到治眼的效果,关键我很好奇那会是什么味道,结果可想而知。庆幸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惩罚我,只是让我尝到了饭有多苦,即使他们什么都没说,我也再也没有把药放进饭里的习惯。(这就是书里提到的,让孩子承受自然结果远比说教来的有效。)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好奇宝宝”,并且什么都愿意尝试。假设当时父母严厉的批评并责骂了我,相信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备受打击,今天我也不会那么喜欢研究这鼓捣那,像在家里修理灯具,在学校里帮同事处理电脑这类一般男人做的事都会做。

      所以当我们把孩子犯的每一次错都看成他学习成长的机会,就像小孩每次发烧都会增加一次抵抗力一样,是不是也就不再那么烦恼了呢?《正面管教》教会了我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不良行为”,更有效的减少了我的担忧和焦虑。之前我在去幼儿园接儿子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听到班里不止一个同学说他很皮,总是被老师罚,相信任何一个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和我一样焦虑,但我的关注点并不在老师的“罚”(因为我也是教师),而是儿子的行为以及其他同学对他的态度。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不良行为,即使给孩子换了班级甚至学校,同样的事情还会再次重演。所以对于老师跟我反应的每一次“不良行为”,我都高度重视,并在家想尽办法去纠正,虽然效果不佳,但我始终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受老师和同学们喜爱的孩子。比如儿子有一段时间在幼儿园非但不午休,还爬来爬去、唱歌影响其他孩子午休,我就在家练习他即使睡不着也不打扰其他人。当然做法现在看来简直不可理喻,午休时间我让他躺着床上,允许他睁着眼但不许他出声或乱动,否则就拧他的大腿,儿子每次都是在抽噎中睡去,到了洗澡的时候才发现儿子的腿上有一排小黑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后娘做的。

      因为我这个人直性子,说话不打弯,跟老师的沟通也出现过问题,但我并没有因此放弃配合学校来管教孩子,因为我知道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有事尽量让孩子的爸爸与老师沟通,但因为孩子的爸爸长期在外地上班,我又等不急他回来,所以这次又发生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起因还是班上的一个女孩用顺口溜说:“XXX(儿子的名字)大笨蛋,总是被老师罚站。”我回家心平气和地问儿子:“你在学校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做让老师生气的事?”但儿子否定了,我知道儿子会为了不希望我为他的“不良行为”感到失望而撒谎,所以没有逼问,决定去找老师了解一下情况。我是这样说的:“昨天放学时听班里的一个女孩说‘XXX大笨蛋,总是被老师罚站。’我只想了解一下孩子昨天是不是又犯错了?”老师听闻面露惊色,这时我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法会不会让老师觉得我是来找“麻烦”的,正在这时旁边的一位“好心”家长的神补刀印证了老师的猜疑,她说:“孩子的话不能尽信,我女儿还说她奶奶打她呢?那可能吗?”老师接着解释到:“没有,没有呀!他表现很好,谁说他老是罚站了?”天地良心呀!我只想知道孩子在学校里还有哪些不良行为,我只想帮他纠正这些不良行为,我只想让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过得更加开心,压根就没考虑过“罚站”的问题,(我自己也是老师,我不会蠢到抓住这点小事去为难老师,关键这样做对于解决孩子的问题毫无益处。)但我也清楚的明白再解释下去只会越描越黑,就匆匆结束了谈话。出了校门就赶紧给孩子的爸爸打电话,并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让他再用更合适的语言跟老师沟通。(不得不承认,孩子他爸的情商比我高多了!)我也深刻的反思了自己说话的不当,老师猜忌也是情有可原,但我也想奉劝那些“热心肠”的人,有时好心未必办好事。

      要把错误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得先了解孩子犯了哪些错误才能因势利导,我相信任何一个明智的父母都会积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管教好孩子,而不是找老师的“后路”,刁难老师,我坚信并这样做着,不仅仅因为我是教师,更因为我是家长。


      “为了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曾几何时,我也坚信这一铁律,因为我就是在“更糟”中成长起来的,这些“更糟”磨练了我钢铁般的意志。记得考高中时爸爸是这样说的:“就你这样,考上才怪!”我考上了当时县里最好的高中,(虽然是靠专业考上的)考大学时爸爸又说:“就你?考上就没天理了!”我还是考上了,一本。所以我经常得意的跟别人说,“我们那时没有素质教育,家长、老师体罚都是家常便饭,我这不也挺好的嘛!”但《正面管教》告诉我,其实我们可以“更好”。

      确实如此,虎爸虎妈的管教方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磨练了孩子的心智,但却减少了孩子对亲情的感知,并且强势的管教方式会影响孩子之后的行为及性格的养成。我的暴脾气就和父亲如出一辙,虽然心知肚明,不想让儿子重蹈我的覆辙,但脾气上来就控制不了了。幸好有这本《正面管教》,它拯救了我,也拯救了我的儿子。

      书中一再强调,我们应该摒弃这种错误观念,只有让孩子感觉好起来的时候,他才能听进你说的话,你的管教才能赢得他们的合作。强势的管教方式虽然见效快,但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却是不利的,而正面管教则是为孩子的更加美好的将来铺路,它需要我们做老师做父母的和善而坚定的执行。


      “关注并认可孩子的进步,而不是完美。”  父母总是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达到自己未曾达到的高度,以弥补自己的遗憾。但我们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有自己意志和思考,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没有义务去实现任何人的愿望,也没有必要去和任何人比较。

      当我们拿自己的孩子很别人家的孩子比学习时,想想孩子有没有拿我们跟别人家比家境;当我们指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有没有反思自己就没有“不良行为”吗?吉米有一本漫画叫《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孩子的一言一行很多时候都是大人的真实写照。你给孩子做了什么榜样,他就会有什么行为,你灌输给他怎样的观念,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不要等孩子大了才抱怨他不干家务,在他很小的时候是谁因为他打碎了餐具而禁止他再踏入厨房一步,是谁在他想帮你做点什么时嫌弃的说,“你不帮倒忙就谢天谢地了,好好学你的习我就知足了!”

      《正面管教》中介绍孩子在十几岁以前最在乎的是得到父母的认可,请我们放下挑剔的眼光,不要只关注他哪里做的不好,多关注他哪些地方比以前进步了,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儿子在上幼儿园前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现在性格开朗了许多,会主动和陌生小朋友搭话,并乐于分享,虽然他还有很多的“不良行为”,但我始终相信他是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针对他的午休问题,每次放学我都会问他:“今天午休了吗?”如果他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就会好好的表扬他,如果他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就会鼓励他,跟他分析没有午休的原因,并告诉他,妈妈相信他明天一定能按时午休。虽然不午休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但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打扰其他小朋友午休了,这就是他的进步。

      作为老师,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这样告诉学生,“成绩不重要,老师看的是你们的态度,只要认真复习,即使考试发挥失常,老师也不会责怪,但态度不端正,错一个题老师也会追究。”所以即使我不用死盯着他们一遍一遍的抄写背诵,我所教的班级成绩也是名列前茅。虽然每次考试班里都会有几个成绩极不理想的学生,但我也从来没有因为考试成绩批评过他们,我会鼓励他们,只要再加把劲下次会考的更好。尤其对于成绩进步的学生,比如上次不及格这次及格了,我都会在班里大声的表扬他们。

      无论是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我从没有期望过他们会是完美的,因为我自己就不完美,我只是希望他们能越变越好。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一个人责任感的基础,这就好比你会对别人家的事负责吗?你对你的家人,你工作负责是因为你有归属感,你热爱你的家和你工作单位是因为你体验到价值感,当这两项都不成立时,责任感就无从谈起了。

      时常听有的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如他们小时候那么有责任感了。他们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父母顾不过来,往往是大的照顾小的,什么家务都要自己做,恰恰是这种环境培养了他们对于家的归属感,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帮父母干活,这个家需要他们的付出,也就自然体验到了价值感。而反观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他们干,家里的大事小事更是与他们无关,父母觉得这是疼他们,为他们好,但他们的真实感受又是什么呢?这个家有我没我一样,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我是家里的负担……这样是培养不出归属感和价值感来的,又何谈责任感呢?

      并不是只有做家务才能培养孩子的这些感知能力,当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做太多家务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让他们参与家庭决策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尤其是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方面,如果我们单方面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会有抗拒心理,所以让孩子参与日常行为习惯表的制定,这即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让他感受到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行为,又是对自身价值感的认可,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被别人接受并采纳,他会更乐意去照着做。(这也是从《正面管教》中学到的)

      暑假开始之前,为了培养儿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提前一周和儿子一起制定了暑期日常行为习惯表,先让儿子依次说出每天必须干的事情,再跟他商量好什么时间干什么。有些活动还需要加上时间限制,比如看电视或ipad的时间,午休的时间,后来根据孩子吃饭时不够专心的问题又加上了20分钟吃完饭的时间限制,并跟他说明,超过时间就不能再吃,没吃饱也只能等到下一餐再吃。当儿子看电视超时或不履行习惯表的安排时,我就直接把他拉到习惯表前,问他:“根据你自己制定的计划,现在该干什么了?”一般他都乖乖照做,但有时也会讨价还价,但比之前跟在后面反复说教唠叨省去了不少口水。

      说到底,因为孩子体验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他才更愿意履行自己在家里的义务,从而逐渐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

图片发自App

      《正面管教》里还有很多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反思,比如:“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太多太多,一时也列举不完,如果有感兴趣的教育同仁或家长朋友,还是推荐亲自阅读这本《正面管教》,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名教师家长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