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前期

贞观之治:太宗亲历隋末战乱,能够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采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舒缓刑罚,并省冗官,积极赈灾,提倡节俭等措施,不久出现“大治”景象,社会局面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因太宗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武则天死后,唐朝政局一时未稳定,直到李隆基(玄宗)即位后,动荡局面始告终止。玄宗主要使用开元和天宝两个年号,开元和天宝前期,是唐朝的鼎盛阶段,稳定、繁荣的局面长期维持,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为了防卫边镇,唐设置了节度使一职,节度使手握当地的政治、经济大权。玄宗时,安禄山为三镇节度使,手握20万兵力。因安禄山与李林甫不和,又看到中央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因此举兵反叛。唐玄宗逃亡成都,唐肃宗在逃亡过程中被拥立为帝与安禄山作战。不久,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后被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如此安史之乱基本结束,历时约8年之久。

元和中兴: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仍然存在,且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当时不得不招诱安史部将反正,分而帅之,为了维持内外力量均衡,导致更多藩镇林立割据的局面,唐宪宗时平定河北三镇节度使,藩镇对抗中央的局面似乎已经结束,故史家称颂宪宗,以“元和中兴”誉之。

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唐在制度上的措施如:

1.均田制:土地制度当面,隋唐继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规定丁男和中男由国家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官员按品级授永业田5-100顷不等。起到了稳定生产,确保赋役来源的作用。

2.租庸调制:与均田制联系,民户以丁为单位缴税,称为租庸调。租即田租,每年2石;用纳绢来代替服役即为庸;调即户调,每年纳绢2丈、棉3两。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唐前期的发展,但至唐中叶,人口发展,再加上贵族官僚用各种方式占田,国家已无田可授,随着土地兼并日盛,均田制趋于瓦解,建立在其之上的租庸调制也逐渐破坏。

3.科举制:科举是隋唐新兴的选官制度,不论身份,以试卷优劣定取舍,利于选拔人才。由于是“分科举人”,因此称科举。科举分常科和制科,常科对后世影响重大,其中常科下设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算、明法、明书。而进士科的影响更深远,做官者如不是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4.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

5.府兵制+兵募:府兵制沿北周时期,兵士农闲训练,轮番上宿卫或接受征调作战。战时将持兵部符节调兵,战毕兵归于府,将归于朝。

6.律令格式:律即刑法;令即规章制度;格是皇帝下达敕令的汇编,补充律的不足;式是规章的细则,用于补充令。

7.两税法:唐后期的赋税改革制度。唐中叶租庸调已难以维持,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政府将各地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先前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百姓。户税按户等征钱,地税按亩纳粮。因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故名两税。优点是简化名目,使民间赋税更合理,政府来源更有保障。自此、国家对百姓征收的重点由税丁转向税产,是中国赋役制度的历史性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朝中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