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7【论语·为政第二】04:最简自传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注释】

1、立:立足。

2、不惑:不被外界事物迷惑和犹疑

【学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立足的事业,四十岁的时候不再犹疑困惑,五十岁的时候深知自己的人生使命,六十岁的时候没有觉得听不惯的话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不会逾越规矩。

孔子对自己学习、成长、安身立命的一生,做了简要概括。算是史上最简自传。

孔子从15岁时,开始立志学习古代典籍,学习周礼等。

成人之后,根据现在所知道的,孔子曾经做过多种工作,比如负责管理仓库(委吏),牧养牛羊(乘田),而且孔子的工作业绩都很好。他管理的仓库账目清楚,他牧养的牛羊膘肥体壮。到了30岁时,孔子基本上是以自己所热爱学问立足社会了——他专门替人操办丧事——因为那时候懂得周礼的丧制仪式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深谙礼制的孔子就有了用武之地。

孔子一直是有志向的人,是有想法的人,对社会有看法的人,但是,到了四十岁左右,他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基本确定,也就是“四十而不惑”。

很多人把“不惑”解释为“没有不明白的事情了”或者“没有不通晓的知识了”,可是,从常理上来说,人是不可能真的做到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的程度的;从孔子自己的观点来说,孔子从来就是谦虚谨慎,虽然在有些领域自己的知识非常丰富,比如,周礼,比如古代典籍,但是孔子到太庙,仍然“每事问”,既给人面子,又按礼行事,他哪能口出狂言,夸耀自己无所不知?

而经过40岁的人,会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一个人做到价值观一致,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不左右摇摆,需要决策的时候不游移不定,才是一个四十岁的人应该有的状态。

因为自己的价值观确立而且稳定了,因为自己有了坚持而依行的原则,心定生慧,这时,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天命了——我来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什么为我的生命赋予了意义?什么使我永生?这就是五十而知的天命。

关于六十而耳顺,历来存有多种解释,在此集合几条名家注释:

郑玄注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

清焦循《论语补疏》曰:“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近代的胡适之先生,在他67岁那一年,对“耳顺”给出了解释。可以算是恰当的适龄体悟。适之先生说:“我想,还是容忍的意思。古人说的逆耳之言,到了六十岁,听起人家的话来已有容忍的涵养,再也没有“逆”的了。

到了七十岁,主观的意念,个人的言行,与社会的规则,能够和谐地融合为一了。做事的时候基本不会犯错,不用刻意提醒自己该做不该做,因为这时能够通晓和顺应人间法则和自然法则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0007【论语·为政第二】04:最简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