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通义解读生气通天论第一节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这个虚是哪里虚,邪是什么邪,贼风又是怎么回事,这些虚邪贼风是怎么产生的呢? 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第三章 生气通天论



先看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解读: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如果风邪伤人,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阳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精粹赏析: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


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


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



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

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

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



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夫实者,气入也;


虚者,气出也。


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虚邪(从后来者,生我者)


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精气夺则虚,不及)


实邪(从前来者,我生者)心病,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邪气盛则实,太过)


贼邪(克我者)心病,中湿得之为贼邪;

微邪(我克者)心病,伤寒得之为微邪;



正邪(自,本)心病,伤暑得之为正邪。



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阳病热胜,故喜寒而恶热。阳主动而散,故欲见人。)

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阴病寒胜,故喜温而恶寒。阴主静而藏,故欲闭户恶人也。)


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脏病,脏体受伤,或脏气受病也。五脏本无出纳,故病亦常居其所不移动也。)



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流行,居处无常。(腑病,六腑受病也。仿佛,无形质也。贲响,贲动有声也。忽上忽下,而无定位,盖六腑泻而不藏,气无常定,故其病体亦如此。)







再来看看难经解读的邪:



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

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

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

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五脏气脉调和,不虚不实,无干他脏,则身体流通无碍。内在没有虚弱,外部的邪气时刻注意躲避,一经发现及时调理,这样才能身体康健,长寿久视。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帝内经通义解读生气通天论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