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生活中的漫时光(26)

【20210130】

          平淡生活中的漫时光(26)

      晨起读书,在前天买的书中随意抽出了这本《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浏览作者简介:闫学,来自杭州,现在是一名校长。看到杭州、校长这两个标签,我突然对这本书多了几分期待和好奇。期待是因为前年省教育厅干部管理学院组织小学校长挂职培训去宁波学习时,几位校长给我们做的讲座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发自心底的佩服:浙江的校长有能力、有水平,很牛!难怪浙江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好奇的是在这个谈阅读泛滥的时代,作者又会向我们传递一种怎样的阅读观呢?用一整天的时间读完全书,既有意犹未尽,又有相见恨晚。现摘录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我的阅读感受。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乍看这句话,似乎有毛病,教师是教书的,优秀教师难道不是教出来的吗?为什么是读出来的?没错,我们是教师,教师是干什么的?教书的!身为教师,如果书都不读,怎么去教?用什么去教?当一个教师的教学只以教材和教参为中心,将学生和自己都囿于课本之内,这样的教育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师是失败的!所以作者在书中这样表述:“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这句话道出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不阅读的人从某一种层面上来讲,他的精神发育是不完整的。教师做的是育人的事业,试问:一个精神发育不完整的教师能培养出精神发育完整的学生吗?别忘了,我们培养的可是民族的未来!读书吧,现在开始,不晚!

      越忙越要读书。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既繁琐又繁忙,有时候从早忙到晚,连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时间来读书啊?静下心来想一想,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忙得很烦躁,很迷茫,没有效率,没有成就感?读书吧,书既能让你静心,还能培养你敏锐的眼光和拨云见雾、直抵问题核心的实践智慧,让你从容面对各种状况。不要担心没有时间读书,作者说:“读书不需要一张桌子,也不需要有大把的完整的时间,处处都是读书的地点,时时都是读书的时间。”

      阅读当克期。当看到“克期”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幸好作者有注解。所谓“克期”指的是一本书拿到手里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一定要读完。在我的书架上有一些书是没有读完的,或者读了一半,或者读了1/3,甚至有几本只翻阅了几页,什么原因没有读完,我已经不记得了。读到作者这个观点,我当即运用到今天的阅读上,限定自己今天要把这本书读完,果真读完了,很受用!这是一种促进自身阅读的有效之法。

      “下本书在哪里?下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台湾学者唐诺曾说的这句我认为是真理的话。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读书的。曾经有朋友问我:“你的阅读书目从哪里来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就是通过读此书得彼书。有时是因为阅读这本书产生的寻根究底让我去阅读和它相关的书籍;有时是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或理念,TA在书中推荐的书我都会买来读,比如图三,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她读过的书,我把它们记在书的末页,然后再买来一一品读。我并不认为这表示没有自己的阅读思想或脉络,相反,这样能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增加文化底蕴。我们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许多书到一个知识谱系,从一个知识谱系到更大的知识谱系,就是在构建自己的阅读脉络,用作者的话说,这就是“叶脉式阅读”。喜欢作者的这句话:“我们无需成名,成名是花朵的事情,我们只要读成一片叶子就好。”

      我一直不太赞成“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样的说法,因为我觉得教师的生活不能仅仅只有教育,教育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旁边批注了一句:“要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有批判精神。”为什么做这样的批注?因为“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朱永新教授提出来的,也是他一直在践行并引领的的,且卓有成效。我想作者提出这个观点,并不是要站在朱教授的对立面,而是她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朱教授的这个理念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这是一个允许发声的时代,有碰撞才会有火花。敢发声,敢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更何况,对事物我们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实践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不需要用对与错来评判。就比如,作者在书中极力倡导的“一定要阅读经典”“非经典不读”的理念我就持不同看法。经典要读我赞同,我还主张经典之外的书也可以读。我们都知道快餐文化没有内涵,但它也是我们整个文化中的一个板块,偶尔读读,了解一下并不是坏事。而且在经典和快餐文化之间,肯定还有很多书是值得我们去读的。

      关于生命,关于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愿阅读永远都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淡生活中的漫时光(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