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9读萧功秦《走出天下秩序-近代中国变革的思想视角》

一本好看的书,当翻到最后一页,似告别老友,恋恋不舍,不忍离去。

萧功秦的笔触是冷静、理性、平和的,无论讲述还是分析,态度中立、客观、不偏激,语言功力好,文风严谨、简洁,流畅易懂。

让沿着历史的河流,让我们看看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以及,作者认为传统文化(儒家)可以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精神资源。

帝制时期的中国,被外国以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前,是处于许久封闭状态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其文明核心价值是“安分敬制”。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其只能发育出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产出有限,资源紧张,为了统治需要,避免“无分之争”,统治者根据社会成员各角色与功能,规定了相应等级的“各守其分,不得相侵”,以此避免“无分之争”,形成静态的稳定与平衡,这种模式下社会成员,宛如城墙上排列整齐的、不同功能的砖块,保持了帝国刚性秩序的宏观稳定。这是一种“求定息争”的非竞争性文明。在近代以前,这种文明凭着巨大体量与规模效应,形成对前资本主义西方的GDP优势,在欧洲进入中世纪后相当长时间内,在前现代世界上,帝制中国独领风骚,世界风头无两,遂形成天下中心的思想认识。

但这种砖墙式的帝国结构本身,与西方文明的类似生物细胞体的多元结构相比,处于这种“城墙文明”结构中的社会成员,缺乏微观的竞争能力和变异能力,欠缺个体活力,因而也就缺乏微观试错的变异能力,在宏观上也就相应缺乏对变化了的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导致它自身既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到了近现代,也无力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挑战。

19世纪中期,帝制中国迎来西方近代文明的挑战。“安分敬制”农耕传统文明下的社会,缺乏微观的竞争能力与变异能力,无法适应外来冲击,清王朝没能通过变革转变成开明专制,统治权威力日渐衰落,社会上排满民族主义思潮崛起,清王朝气数尽,排满革命不费吹灰之力压倒清王朝的新政改革,中国最后一个帝国大清因近代化失败而走向落幕。

北洋军阀混战时代,旧的文化价值和制度规范被革命摧垮,新的制度规范缺乏足够的支持性条件无法稳定建立起来。当旧的传统规范和新的国家制度都无法有效制约人们的行为,无法整合社会秩序,20世纪初的中国,从辛亥革命之后,实质上进入到一个“旧者已亡,新者未立,伥伥无归”的社会脱序和文化失范的状态。

与此同时,中国新一代的革命者,决然地和传统决裂,另起炉灶,放眼西方,重新选择制度、价值、文化,各种思潮、主义在中国盛行。然而,这些新制度、新文化是他国土壤上的“果子”,并不适应中国本土,本国土壤里并没有适合嫁接滋养它们的自然客观条件,夭折是必然的。不仅嫁接夭折,负面影响也是灾难的。那些政治精英、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将种种与中国人集体经验无关的、浪漫主义的、想当然的制度设计公开宣扬,被社会大众漫不经心地接受下来,集体进入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全盘否定千年沉淀的民族集体经验,各种舶来的主义、信仰、制度、文化、论调,在中国长驱直入、翩翩起舞。

此时没有形成统一政权,国家处于碎片化状态,直至北伐统一中国。

很快,如同“秦灭六国”的历史机遇出现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一战后,为了摆脱孤立状态,来东方寻求同盟者。对国民党进行了军事支持,源源不断的苏联军事专家与先进武器通过海参崴运送到广东。国民党在支持中,在数支军阀势力中鹤立鸡群,对其他军阀逐个击破,国民党统一中国。

在1928年-1937年,是国民党执政的黄金十年,其建立了统一的威权体制,起到重新整合社会秩序,并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效果。然而,此后在经历严酷的中日战争和国内战争后,最后国民党败北。

幅员辽阔、贫穷落后的中国要摆脱碎片化状态,则必须要重新有一种强大的组织力量崛起,由它来实现对国家的重新统一和整合。苏俄的胜利,给予国内极大鼓舞。中国共产党利用自己强大的组织力和思想号召力,在国共战争中打败了国民党。在传统帝国文明崩溃近40年后,再次建立新的统一共和国。帝国文明崩溃造成的碎片化状态到此结束。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现代化进入真正起飞阶段。

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在执政党强大权威的推动下,培育、引导并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小规模、多元性、自主性与流动性相结合而形成的竞争性机制,在中华大地上重新演化。改革开放摆脱了以“分”为组织原则的“砖墙结构”,激发社会成员的微观活力。这种体制,我们称之为“中国模式”。

改革开放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那就是常识理性的觉醒。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与国际交流中,改变了20世纪以来盛行的建构理性主义,转向经验主义,用务实的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人的思维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思想大解放,转向常识理性与尊重多元的理性。

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40年变更具有了千年文明史上的变革意义,然而,中国仍然处于漫长的新改革历史运动的初期阶段,未来会遇到困难,对掌舵者的引领和民众的参与有更多的考验。

关于儒家,盛行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近代遭遇严重挫折。20世纪初期,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出现激进的全盘反传统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进入21世纪,一方面,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开始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日益生长,另一方面,中国人面对着整个世界的现代性导致的世俗化、平庸化与人际疏离感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中国文化能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什么精神资源?作为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家,能为我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遗产?

作者认为,儒家最关键的东西,是发掘人的内在善的资源,并使之充满人的心身,由此形成一种人格力量,可以立足于世界,可以与恶势力抗争,可以使他由于具有内在资源而面对困苦环境无所忧惧。我们中国确实没有欧美与中东民族那种国教,然而,如果我们把儒家体认为自己内心的宗教,也许就会获得一种基于数千年祖辈传承的精神资源。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实强调的是,只要一个人有了内在的精神资源,他就可以是个真正充满生活意义感的强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19读萧功秦《走出天下秩序-近代中国变革的思想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