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
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
——弗朗索瓦丝·萨冈
文丨旧故麻袋
∨
在音乐界,如果你觉得民谣是小众,摇滚是小众,说唱是小众,那么再往下细分,乐队便是更小众的存在。
你或许从未关注过中国的乐队发展史,但你一定对1994年那场“疯狂”的《摇滚中国新势力》红磡演唱会有所耳闻,那是内地摇滚歌手在香港的首次亮相,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摇滚音乐人和乐队音乐人。
1994年12月17日,香港红磡体育馆座无虚席,演唱会一开场,窦唯短发黑衣,沉静地唱了一曲《高级动物》,慵懒的唱腔,带着无限迷幻,这一夜注定会被时间铭记。
在舞台上,窦唯唱错了歌词,张楚演唱时伴奏走调,但丝毫没有减少观众的热情,表演现场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狂呼,保安阻止不了上万名决心要站起来的观众,他们舞动、嘶吼,双足顿地、跳跃,连媒体也陷入激动,谁也没料到,内地摇滚乐队在香港,竟会如此“疯狂”。
其实用简单的“疯狂”两个字远远不能概括那场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唱会过后,窦唯成了传奇,黑豹乐队成了让无数人迷恋的乐队。即便是后来窦唯出走,远离世俗,那时候的故事依旧被人们津津乐道,经典难以复制。
而在这个夏天,马东带着高晓松、张亚东、吴青峰等一众音乐人,想要唤回大众对乐队的热情,于是《乐队的夏天》诞生了。
与其说当下“快消时代”的音乐太过浮躁,不如说新歌榜单上的那些歌曲没有灵魂,我们不在追求旋律的高雅和格调,也不再细究歌词的精细与绝妙,只是为了唱而唱,为了听而听。
乐队,似乎在这些流行音乐里显得“格格不入”,他们有自己的风格,只唱自己认为好的歌,歌词再简单,也不听任何人的妄言,说是音乐的一种类型,其实更像是做音乐的一种态度。
在《乐队的夏天》里,一共31只乐队参与选拔,却少有乐队关心赛制和赛程,按照他们的话说,只要给到好的表演就行,考虑越多越乱,个性张扬,但直接的让我十分喜欢。
在这31只乐队中,我只熟知几支乐队,比如旅行团乐队,主要是他们那首《逝去的歌》实在是太火了;鹿先森乐队也是,有几首歌曲好听到能够让我单曲循环;而痛仰乐队,主要是关注音乐节的时候知道的,他们参加各种音乐节,出场率比较高;面孔乐队,我听闻过,但没有听过他们的歌;旺福也是听闻过,但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他们的歌。
至于其他乐队,还真的不了解,节目中有一只老炮乐队叫“反光镜乐队”,玩朋克,我第一次认识,新裤子虽然圈内很轰动,但我也是第一次认识。
反观这些乐队,31支队伍中,有两支练习生乐队让我很无语,这就是典型的流水线操作下的产物,留着一张张不历沧桑的脸,唱着一首首情情爱爱的流水歌,甚至连唱腔、衣着、开场都无一例外的流水线,说起来有些可笑,他们的存在更像是一种讽刺。
当然,我并不是说只要是年纪大的,历练多的乐队就是好的乐队,年轻的乐队就什么都不是,并不是这样。同样是90后组成的盘尼西林乐队,就挺像回事,他们以传统吉他摇滚为根基,融合多类型音乐风格,打造出属于他们的“浪漫主义摇滚乐”,拥有着超越年龄的思维与渴望。
总结来说,就是简单的几个字:能来事,会来事,有个性。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像面孔乐队、反光镜乐队,这种创建已有30年、20年历史的乐队,他们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乐队属性和乐队风格,往台上一站,就是谁与争锋的架势,且气氛度也好,与观众的互动也好,都是恰到好处,让人很舒服,瞬间就把时间线拉回了90年代。
看完第一期后,个人最喜欢的乐队是“皇后皮箱”,他们太帅、太有格调了,复古中又不失现在的优雅,主唱的声线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歌词也好、旋律也好,都承袭了60年代、70年代摇滚前辈们的音乐概念,是继承也是革新,是混搭也是冲撞。
按照专业得话说就是:很高级。他们做很高级的音乐,但又没有让人有距离感,这一点很难得,喜欢,粉了粉了。
在嘉宾席,他们以粉丝自称。
高晓松一直很怀念当时90年代的那个摇滚乐队为之“疯狂”的时代,但是回不去了。
张亚东会给到乐队专业性的指导,毕竟做音乐这么多年,张亚东身上那种音乐人的气质不是一般音乐人能匹敌的。
吴青峰是来解惑的,苏打绿乐队目前面临着一些状态,让他不得不考虑未来乐队的生存情况,所以面对30年历史的面孔乐队,他毫不犹豫地问:你们是怎么走下来的?
至于马东和乔杉,是来活跃气氛的。
网上有人diss《乐队的夏天》制作不够走向,剪辑混乱,其实我是觉得它能做到汇聚31支乐队,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节目是成功的,成功把我带到了那个“摇滚不死”的年代,也成功把“小众音乐”的那股韧劲给传递出来了。
能够庆幸的是,中国还有人在认真做音乐,在认真爱音乐,就像迷笛音乐节说的那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