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前世今生说

凌召

备受亿万人所敬仰的《易筋经》,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历代的丹道修炼者、养生家、武功家们经过了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酝酿,直至明末清初方破土而出,震古铄今,形成了人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易筋经》。《易筋经》的成书何时,作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从目前所能够收集到的《易筋经》古籍中,出现最早的一本,经多方专家学者定论,以明末清初的“西谛本”为最早。其原因是,从各古籍本比较发现,“西谛本”没有作者名,甚至抄录者名也没有!书中的“序”,只有三篇,而其余版本不但有抄录者(或辑录者)的姓名,而且超过三篇以上的“序”文。所以,西谛本《易筋经》是最早的一本。既然定论西谛本为最早,那么,又有问题来了。西谛本是原稿(清稿)还是手抄本呢?如果说是手抄本,那么必然有其蓝本。没有蓝本,必然就是原稿(清稿)。那么。原稿的作者是谁呢?我们就得从该书的三篇“序”文中来找。很多本《易筋经》习惯在封面及内文上署名“达摩大师著,般剌密帝译”!但据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多位学者考据,《易筋经》是天台紫凝道人托达摩之名而著,也就是说,《易筋经》不是达摩的作品,故而将《易筋经》定性为“伪书”。时至今日,诸家翻印者,仍然坚信《易筋经》是少林达摩大师所创,而且由少林僧侣集团传承发扬光大,其文章铺天盖地,在世人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天下功夫出少林”!至于达摩与少林寺,以及少林拳所代表的意义,至今我都认为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应该是文化象征的意义大于实质。我们不妨翻开中国禅宗的一些史料,查一查“达摩”其人。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在其《胡适文存•菩提达摩考》一文说:“我们剔除神话,考证史料,不能不承认达摩是一个历史人物,但他的事迹远不如传说的那么重要。”在唐代道宣所著《续高僧传》中,“全无达摩见梁武帝的事,也没有折苇渡江一类的神话,可见当七世纪中叶,这些谬说还不曾起来。”事实上,流传下来的有关达摩生平事迹和禅法思想的记载,大部分出自后世禅僧们的虚构。在较早的历史记载中,还未出现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之说,昙林(达摩的弟子)在《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的序文中说“远涉山海,游化汉魏”;道宣《续高僧传》也只说他“北渡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游化嵩洛”,且以“游化为务,不测于终”。而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佛陀扇多)所建的寺庙,佛陀为该寺第一任寺主。继佛陀之后的是僧稠。达摩禅与佛陀、僧稠一系的禅在当时是水火不容的,故达摩不可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所谓“面壁九年”的传说也纯属后人的作伪。北宋撰成的《景德传灯录》说达摩北渡后,“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能测,谓之壁观婆罗门”(卷三)。后人便作对联曰:“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彼人来”。所以,胡适断言,“所谓少林寺面壁的故事乃是后人误把佛陀的故事混作达摩的故事了”(《菩提达摩考》)。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禅宗后来取得优势地位,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理所当然地把当时颇具名声的少林寺列为祖庭,自然,达摩壁观也应当在少林寺进行了。从种种史料上证实,达摩根本就没有在少林寺“面壁”过,这也就说明一件事,少林寺的达摩十八手、达摩易筋经等等有关的冠以达摩的拳功都是伪托的。或许说“少林寺有强拉别人当祖宗”之嫌。每当于此,都使我想起八十年代的“海灯法师”事件!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举扬少林寺武术,而少林寺没有僧人能担当,媒体就从四川江油找来了一位法号“海灯”的僧人,披上袈裟站在少林寺山门前,充当了少林寺主持,并表演“少林绝技”二指禅,金钟罩铁布衫,梅花桩等稀世绝技,报刊杂志,电视新闻大力宣传,并相继拍成电视剧《海灯法师》,《海灯大师》,以及香港电影《少林海灯大师》,一时之间,声名鹊起,甚嚣尘上!随之,少林寺也恢复了昔日之辉煌。而这个时候,海灯法师却被各大媒体指责为欺世盗名的武林大骗子!想一想,达摩大师可比海灯法师幸运多了,虽然有人怀疑他,但少林寺以及达摩粉丝们一如既往地供奉他为“禅宗初祖”,“少林武功鼻祖”!达摩既然与少林寺无关,也就断定《易筋经》的作者不是达摩;同时,也不出于少林寺僧侣们的传承;“李卫公序”和“牛皋序”是伪造。这也难怪被一些学者定性《易筋经》这部书乃“序伪、经伪、译伪、所述事迹亦伪之书”。《易筋经》真的是“伪书”吗?如果说凡“托名所作之书皆定性为伪书”的话,中国儒释道诸多经典皆成“伪书”了。其实《易筋经》的作者并非一时一人。从现存的三十多种《易筋经》古籍上的留名来看,除达摩、慧可、般剌密帝三位被否定的“圣僧”,大部分都是达官贵族!另外还有三位道人特别显目,紫凝道人、紫微道人、济一道人。这三位之中,紫凝道人出现的版本最多,而定型是明代时人。紫微道人,则出现在一本紫微道人跋的《易筋经义》里,有学者认定此抄本早于清康熙之前,并以《全唐文补编》收录的一编《三皇内文遗秘后序》的作者紫微道人作为依据。可我细读这篇“紫微道人跋文”,竟与紫凝道人的那篇“后跋”如出一辙!紫微道人是唐代人,观其跋文的行文,很显然是抄录者的笔误(清初之前,没有发现《易筋经》类书的旧抄本)。也就是说,这个“紫微道人”其实就是“紫凝道人”之误!这本《易筋经义》的内文细节与多本相较,其抄录则应在清嘉庆时期。第三的位道人济一道人傅金铨,则有史料确认是清嘉庆、道光时期的著名内丹家。从而则可说明,紫凝道人是《易筋经》的原稿组成者。清代学者凌廷堪、周中孚,以及近代武术史学家唐豪等人都断定“《易筋经》乃明朝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所作。”“紫凝道人”何时、何地人?姓甚名谁?从跋文上分析,紫凝道人,不是指的某一个人,而是明朝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年间,浙江天台山紫霄道院的道人。他们在组合这部书的时候以托名的方式完成,自然就不会留下真名了。托名作书,好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习俗(不比现代人,很喜欢把别人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号作一番炫耀)。比如《黄帝内经》托名黄帝所作;《论语》托名孔子;佛经类几乎都托名释迦牟尼等等。《易筋经》托名达摩所作,有他一定的历史背景。《易筋经》出现的初衷是“以武入道”,“以武证道”……那个年代要让世人公认和接受你的“武功秘籍”,必须要有一个具备相当影响力的“形象代言人”。在明代,特别是明代后期,“天下武功出少林”已经是印到了天下每一个人的骨髓里面去了!大凡与武功有关的,必须与少林寺有关。再来说说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典故。第一次是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将达摩与少林寺联系到了一起,而且讲述颇为传奇,将达摩推上了中国禅宗的最高地位(其实中国禅宗是隋末唐初慧能开创的),在这种光芒万丈的照射下,少林寺也乐于接受,奉为武功鼻祖供奉寺内。第二次元朝初期。当忽必烈的大军一路南下直逼汴梁的时候(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开封),少林寺福裕禅师只身来到了蒙古大军的军营之中(因为福裕的师父正是忽必烈的国师,所以他得以面见了忽必烈),以佛家的慈悲精神来劝说忽必烈不要屠城,忽必烈为福裕的精神所折服,使全城百姓免遭了一场浩劫。这也是历史上被称为“雪庭福裕救天下”的事件。之后,忽必烈一统了中原正式登基上位,当时在宫中还进行了一次佛、道大辩论,当时以全真教为首的道教方被佛教代表方的雪庭福裕战败,福裕再次深受忽必烈的赏识,于是任命雪庭福裕为国师,掌管天下寺院,而河南(中原地域)的所有寺院则尽归少林所有。再加上元朝是依靠武力开创的政权,他们又是外族进入的中原,所以担心民间的武术泛滥会威胁到自己的政权,于是下令颁布了禁武令,民间不得习武,不得私藏兵器,违者杀无赦,而少林寺例外!一时之间,天下练武者为了自保,皆言出自“少林”。第三次是在明代。明朝中期,朝廷为了军需,在少林寺、伏牛山、五台山三处设立预备军役,构建僧兵集团,由少林寺统管(也就是说这三处的僧兵都是少林僧兵)。在时间更替中,一代又一代的僧兵退役而分流民间,这些退役的僧兵为了谋生,极大数的会收徒传艺,故而,形形色色的少林功夫就遍地开花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两次抗倭战争中,少林僧兵南下抗倭,这一壮举,使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在百姓心目中竖起了更高的光辉形象,人人都以练习少林功夫为荣!到明代天启年,崇敬少林的余温尚炙手可热,一直延续到清代数朝,众多道门中人都将自己所修所得托名少林而著述拳谱、拳经。那么,天启年间的天台紫凝道人托达摩而著述《易筋经》则不足为奇了。《易筋经》的出现,所针对的对象不是佛门、道门中人,而是针对民间世俗群体,更确切的说,是“达官贵族”群。要博得迷信者们信仰,必须用信仰者心目中偶像立标。说《易筋经》是伪书,我则不敢苟同;又说《易筋经》的“下部行功”是邪淫之术,则更不能认同了,文字间,只有练功之法,找不到如何“房中採补”字句,何来的邪淫?(你看看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的御女损益,那才叫个邪淫呢!)《易筋经》从简略到大成,经历了二百五十余年,通过数以万计的修习者、实践者、增演者,不断的完善、修复、传播。成为了蔚为大观的武功、养生典籍。自西谛本《易筋经义》之后,清顺治时期有《金刚三昧坚固地菩萨禅行》本和紫微道人跋本《易筋经义》;这两种抄本说是顺治时期出现,有些不确定。大约六十余年后的康熙末年,出现了述古堂本《易筋经义》。雍正元年出现《易筋经•洗髓经》抄本,没有抄录者名,除洗髓经外,前部分与“易筋经义”相同。雍正二年和八年,相继出现了沈玉田本和吴镛跋本《易筋经义》。又五十年后的乾隆时期,乐马厂图说本《易筋经义》出现。十六年后的嘉庆初年,浙图本、祝文澜本、祝由科本相继出现,祝由科本除“易筋经义”与前均相同之外,另有“五段调手”,这或许是“易筋经”开始增演的前奏。大约二十年后的道光元年至三年间,增演的《易筋经》版本开始百花齐放。相继出现了《秘传神勇易筋仙经》抄本;市隐斋傅金铨《易筋经•洗髓经》刻本和来章氏刻本(这也是易筋经十二势最早的出现);谢宝源录《秘授易筋经》抄本;同时还有绘图本《卫辉参府官廨炼外丹图》和王映山绘本《调气练外丹图》(另有说乾隆时期出现的《调气练外丹图说两种抄本》,应该无证)。咸丰年间,潘霨的《卫生要术》出现,这也说明,“易筋经”开始转型养生。同治年间,《卫生要术》出现不同刻本;另,《甘凤池易筋经秘法》的作者温奇生出现于同时十二年刻录傅端概撰的《新刻武艺发窍》,而从甘凤池出现年代推算,《甘凤池易筋经秘法》应在雍正时期,此则存疑了。光绪年间,则是《易筋经》版本最为繁盛的时期。善成堂翻刻道光三年傅金铨《易筋经•洗髓经》;刘啓元抄本《绘图易筋经传本》;刘五玉堂订著《虎略全书》;祝文澜刻本《易筋经义•服气图说》;重刻《卫生要术》;天壤阁《内功图说》;唐传猷重刻《内功图说》;宋光祚辑刻本《卫生易筋经》;抄本《调气炼外丹图经》以及陆善眙藏本《小易筋经》(即《炼外丹图》);梁世昌刻本《易筋经外经图说》;直至光绪二十一年,集《易筋经》之大成者周述官编著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宣统年间则有梁世贤将《调气练外丹图》辑刻成《全图易筋经》。另有《华山老人秘授调气图说》,此本应该为道光年之后的杜撰本,与民国时期出现的“华山姚氏藏本《罗汉十八手》”的托名类似。进入民国时期,所有与《易筋经》相关的“易筋经”功法,皆不出其右也。如若要全面了解《易筋经》全貌,只有静下心来,阅读敝人整理的“绣像精释易筋经珍本古籍系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易筋经》前世今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