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那一些戏剧

    《清 忠 谱》  别名《笠庵江编清忠谱佶奇》    李玉(1591~1671)年      创作于1660年          清剧作家

    该剧是剧作家的代表作,是一部戏剧史上的政治时事剧,也是第一次把市民斗争的群众场面搬上了舞台的剧目。我为什么会要强调是一部政治时事剧呢?是因为我前面说的,后面也会说到的都是一些帝皇将相缠绵的或是才子佳人死去活来的爱情戏。我知道这些戏写多了,是会引起人的乏味或是反感,我当然不以为然,自得其乐了。是因为我有时间,还有些精力,兴趣使然,拾起我所喜欢的东西,尽管有些东西会被网络所屏蔽,但我也乐不思蜀,权当是消遣罢了。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翻阅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历史就会发现,凡是皇权发生危机之时,也就是社会矛盾最尖锐之时。该剧就是反映了明朝的天启年间,熹宗即位,阉党魏忠贤专权,收罗党徒,安插亲信,广置特务,把持朝政,横行独断。一方面他拉拢官僚政客来对付以东林党为首的反对力量,放纵党徒迫害忠良,造成整个社会的一片的恐怖。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官僚厚颜无耻地卖身投靠他魏忠贤,并在各地打造魏氏祠堂。以树立起他自己的威望。

    苏州的退职的吏部官员周顺昌为代表的东林党和颜佩韦为代表的苏州人民,他们反对阉党的专政,入祠指着魏忠贤的像大骂。此事被魏忠贤得知,便欲伺迫害。

    周顺昌是一位清官,是一位忠臣,他爱憎分明;他清廉,他刚正,他嫉恶如仇,为奸党所不容。他虽然被削职在家,对“国事日非,朝政渐去”仍然是忧思满怀,对魏忠贤等极其阉党的倒行逆施的行为,感到愤慨。他生活清苦,不受馈赠,保持着清廉自守的高风亮节。当他被捕入狱,遭受到了锦衣卫的各种毒刑。当他就义时,视死如归,苏州人民在颜佩韦等五人带领下,揭竿而起,挺身而出,聚众请愿,藐视官府,直接捣毁了西察院,一场惊心动魄的群众斗争场面,这是在以往的历史中很少见到的。直至明朝思宗即位,重新启用东林党人,击败了魏党,使得正义得到伸张。苏州人民又从四面八方赶来,拆除魏祠,以魏忠贤的头像来祭祀周顺昌和颜佩韦等人。

    颜佩韦是一位领导群众斗争的人民领袖,他光明磊落,敢作敢为,重义气,有见识,藐视官府,粗豪而又天真,不受半点尘埃,淋漓血性,颇知忠义几分。就像是剧中所描绘那样;年年花酒阖问城,不受身躯不爱名,说道人间无义事,槌胸裂皆骂荆卿。他和周文元,马杰,沈扬,扬念如等五人,都是“一生落拓,半世粗豪”的不读诗书,自守着孩提真性,略知礼义,偏厌那学究斯文的市井人物。后人在被捣毁的西察院的原址上,将颜佩韦等五人合葬,题碑为“五人墓”,有造石坊,彪炳“义风千古”,以昭后人。

    我以为,该剧人物众多,斗争场面波澜壮阔,场景变换频繁,但在观剧中并不让人感到杂乱,而是情节开展得有条不紊,结构也比较结实厚重。

    我也以为,剧中的语言很有特色,突出了念白的作用,词句流畅,通俗易懂,节奏性强,符合人物的性格,也符合剧情发展的规律,

    李玉的《清忠谱》结束了,我也从皇权的危机和阉党的乱政中走了出来。在历史上,每当统治者渡过他们危机的时刻,都会转嫁罪责,就是把所谓的“历史罪过个人化”,也就是把制度之责转嫁给个人之责,把皇帝之责转嫁给臣子之责,把皇权之责转嫁给奸臣之责。说白了,就是皇帝做错了事,可以去找他的替罪羊。这种“转嫁”的强大,也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思维和行为,就像是民间所说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打到地主,拥护皇帝”的一样。也就像是周顺昌所骂的,“豺狼满朝”“鸱鸮满桌”只贻着臭名儿千秋笑的那样。我喜欢这一部戏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目中的那一些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