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大家好,我是李方超,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第六本书是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这本书讲的是从周纪一(公元前403年)到秦纪三(公元前207年)这段时间的事情。《资治通鉴》从战国的三家分晋,写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一共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资治通鉴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我们读《资治通鉴》的目的,就在于“畜德”,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修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点历史中的智慧吧。

第一点就是德行为先,才能为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国君智伯一表人才,精于骑射,多才多艺,能文善辩,强毅果敢。但是他这个人不仁义。总是戏弄和欺压手底下的大臣,巧立名目来进行敲诈勒索,结果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晋,智伯身死国灭,智氏家族被灭种。

智伯之亡,是亡于才胜于德。才和德是两回事,但是一般人分辨不出来,都通称为贤,这就是看错人的原因。聪察强毅叫才,正直中和叫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驾驭才,德运用才。那云梦泽的竹子,有着天下最强劲的质地,但是,不进行矫正揉曲的处理,再加之以羽翎箭括,就不能成为一支利箭。那棠峪出产的金属,是天下最锋利的物件,但是,不进行熔炼锻铸,再加之以磨炼砥砺,就不能攻击强大的敌人。

所以说,才德兼备的叫圣人,才德皆无的叫愚人,德胜于才的叫君子,才胜于德的叫小人。取人之术,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宁肯得愚人,也不要用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则善无所不至;挟才以为恶,则恶也无所不至。愚者虽然也想干坏事,但是智力不能周全,力量不能胜任,就像乳狗咬人,很容易就把它制住了。小人呢,智足以逞其奸,勇足以决其暴,这是如虎添翼,为害不浅!而且,人们对德呢,往往是敬而远之,对才呢,则爱而亲之;一个疏远,一个亲近,就往往为有才之小人所蔽,而忽视了他们的德行。自古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亡国败家的例子,太多了!岂止是智伯这一个案例!所以,治国当家者,如果能审查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必怕自己没有知人之明呢!

二.看透一个人的五条方法。魏文侯手里有两个人才,不知道该选谁作为自己的宰相,手下人给他提了五条观察人的方法,魏文侯立马选定了自己的宰相。这识人的五条方法是什么呢?看一个人,一看他平时亲近的人,二看他富贵时资助的人,三看他显达时保举的人,四看他遇困时有所不为之事,五看他贫穷时有所不取之利,这五个方面,就足以看透一个人了

三.傲和惰可以毁掉人的一生。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项梁(项羽的叔父)在跟秦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胜,于是愈加轻视秦军,面有骄色,结果在攻击章邯的时候碰到秦军主力,项梁的部队全军覆没,项梁战死。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有一个体会,春风得意总是短暂,当你最得意的时候,一放松自己,马上就会出问题打击你。曾国藩说,有两个字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字是傲,一个字是惰。项梁都占全了,就丢了性命。我们读书读到这些故事和教诲,就当知行合一,学会谦虚谨慎,始终勤奋。

总结:君子行道于天下,在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志向,人都想趋利避害,但是如果你有利必驱,有害必避,那你就不算志有定向,就不能在正道上一以贯之。而如果你任其私智,你认为你的智商,能够得到所有的利,避掉所有的害吗?做不到!只会让自己迷失了方向,掉进自己给自己挖的坑里。《中庸》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们都说,我知道!我知道!但别人把他往罗网陷阱里赶,他也不知道躲避!

君子处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原则很清楚,我贡献给君王和社会的,是我的道。用我,我就行道于天下,不用我,我就藏身以自保。一定是直道事人,绝不枉道事人。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不忧、不惧,是因为有价值观,有原则,有方向,这样才能我心光明,能进能退。只能进,不能退,最终就无路可退。我们看别人的错误,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苛责他人,而是为了修正自己。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的分享从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这本书中受益。我是李方超,每天推荐一本好书,我们下期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讲透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