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自有偏爱,回首历史,一些杰出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即便星移斗转,时移世易,他们以及他们各自的经典作品,仍为今天的人们记起和谈论。
正是因为曾经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家们,打造出了那些,矗立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可撼动的作品,才让我们这些晚辈看到。
那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性,或许给我们一个偶像去崇拜,去追逐,去模仿,去超越,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在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能看得他,总能得到新的领悟。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来不会耗尽他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简单的说,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
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是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进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被照亮内心中不同的地方。
优秀的事物,包括人,总是能够激起最深层的共鸣,所以永远不会过时。有时在一段时期内会发现同时在读的几本书的内容是互通的,原因之一就是“本质”的内核其实并不多,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语言去解释。
好的文学作品和科学定理一定具有普遍性,能够接受事物发展的本质。一部经典,流传的越久,彩球,有可能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传承下去,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就如同常青树,总是会长出新的叶子。
随着互联网仅仅处在人们的生活,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经典的价值。微博朋友圈,无时无刻不在刷新,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也越来越难以保留持久的兴趣。
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通常也只能维持一两天的热度,随后就归于沉寂,这些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干扰了我们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的判断。
朋友圈的文章,微博的热点,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快餐式资讯, 移动互联网的一些交流方式,也会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思绪变得碎片化了,有时想写点完整的文章,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互联网的作用下,阅读越来越便捷,但同时也越来越碎片化,破碎化数实话,使得读者越来越没有耐心读长篇,故事性的,更喜欢的是警句醒世式的励志鸡汤文。
碎片化阅读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会有那么多人停下匆忙脚步去阅读经典,或者随身带本书,在空闲时间去细读,更多的是行走在路上,空隙间用手机阅读姑娘情节,分类明确的信息量,微信和微博同样如此,可以更加简易的去熟悉朋友的生活。
如今各种公众号,新媒体平台推送的内容,为了满足现代人快速吸收的欲望,所写的东西大多是看是有深度,但其实是浅尝辄止,这样的环境下对我们有好处也有坏处,需要自己去独立判断,过多的浅尝辄止,就像狗熊掰玉米,到头来一场空。
我们如何才能从庞杂发来的信息中,分辨出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哪些又是“信息噪音”呢?
辨认“信息噪音”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其中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
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就随机性,在表面现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
如果用这种变换时间持咒的方法去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从原本追寻“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能把那些“噪音”辨析出来,并且过滤掉。
你主要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要有富足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从心智的成长层面上讲,这种“复古”也恰是最有效率的。你不如想象,和那些历史上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们加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这时你或许会发现,这个朋友圈丝毫不比你现实和我的朋友圈无趣,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下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不为潮流所动的人,甚至常常带着点偏执,而且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并且努力的、义无反顾的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现在。
“向那些伟大的智者看齐”,并非是要亦步亦趋的重走那些先贤的道路,毕竟时代已经全然不同,而是要选择像他们那样,走一条自主选择,并且可以一往无前的道路。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王强曾有一次【读书毁了我】这样的演讲,“读书毁了我”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想如果毁用在这个意义上,它必须能够彻底摧毁的是旧我,过去的我,狭隘封闭的我,然后诞生一个崭新的、开阔的、阳光的我,那读书就全部有了意义。
现在信息充斥的海洋里,我们人生有幸,但是我们要读的接受的信息太多了。读一流的书就要衡量,这个作家进入书前的状态是什么?他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所谓市场的利益,还是他倾其鲜血、生命和经历融入的东西呢?就像是有的人一年写10本书,有的人10年写一本书。
为什么读经典能够改变我们呢?文学的功能是什么?如果一个真正有力量的文字,它一定是能够对我们的审美产生奇异的再造,它对我们对真的追求有奇异的启示,它对我们对善的追求有如饥似渴的充电的感觉,所以我们对人类最高的价值,真的、善的和美的就会变成我们的血液,一旦人身体里有这三样东西,你在社会上走向现实中,你就不会轻易的被世俗的所谓流行的价值、暂时的价值,甚至非常糟糕的价值轻易扭转。
如果你读到的不是真文字,你遇到的不是真语言,你最后见到的一定是虚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读书真正要对你产生作用,会产生什么呢?它一定要和你真正的生命融汇在一起,而几千百年来,没有被淘汰的著作,因为一代代人如果都这么选择的话,你一定要相信人类的选择,而不是现在市场的选择,更不是广告词的选择。
书写出来的文字两种,有力量和没有力量。书有两种,一类是硬性的书,一类是软性的书,黑格尔、康德、尼采、伯拉图这些都是硬书,硬书你要想从中获得养分,唯有一个捷径,就是不断的读,因为你不可能靠一遍,畅销书一遍不用读完你就理解了,这些畅销书和那些真正书籍的区别。
在书中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的人做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自艾。
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
今天,你读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