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妈妈

证据表明,课堂教育并不会带来财富,而是有钱之后,人们才会接受教育。比如,很多有钱人送自己的孩子上高等级的学校接受教育,可是这些人毕业后的收入却往往不高。相反,那些进入普通学校的学生,却也有不少通过创业等方式实现了财富质的飞跃和积累。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凭直觉得出过读书无用论,或是读书不是实现成长或成功的唯一出路。读书不能确保,当然不读书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是很多家长可以接受的是如果不给孩子提供看起来足够好的条件,就觉得那是一种亏欠,虽然明知道学了也不一定就有用,但是不那么做就无法规避这个心理的焦虑问题。

直升机妈妈是美国媒体对于某类家长的概括:

像直升机一样无时无刻监管孩子,尽管孩子已经长大,仍然替他们做决定,不给予适当的自由;有些则是过度保护,随时守候在子女身边,帮他们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直升机妈妈的特点就是过度介入,过度焦虑。

媒体总结的直升机父母的八大特征:

1、不询问孩子的意见就代他们作决定。

2、孩子给老师责备,马上致电学校投诉一番。

3、在深夜时份致电老师,持续投诉。

4、担心子女学业,导致失眠和情绪失控。

5、为子女安排太多兴趣班。

6、认为外面世界极度危险,必须时刻监管才觉得安心,例如:不容许孩子参加夏令营。

7、侵犯他们的隐私,偷看微博和日记。

8、孩子的自理能力偏低,缺乏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和独立的能力。

直升机妈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家长,喜欢学习和生活上包办。一种是文化层次不高的,喜欢生活上包办。学习方面则追着给孩子报各种班。

家长这种行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爱和焦虑。焦虑,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似乎让孩子没法抗拒。

我们前面解读过老子讲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老子那里,仁、慈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尊重。尊重什么?尊重规律,尊重天道,把百姓或者孩子看做独立的个体,并且尊重这个个体自身的生命力。

大部分孩子,没有大人的直升机干涉,都能正常的成长起来。人的生长有其自然的节律。作为家长,帮助孩子成长是必要的。但过度介入,往往适得其反。尽管这种干涉,是以爱的名义。

北京是直升机父母的大本营。这里的三高父母比较多。高学历,高收入,高要求。许多学校最头疼的就是这类三高父母。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个中科院博士到一所高中任教,教学上有自己的一套,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但由于成绩比别的班的孩子差了一些,于是一群家长把教室堵了,要求换老师。是孩子们把家长赶走,这才把老师救了出来。

北京的小升初到了变态的程度,跟直升机家长数量庞大密切有关。最近北京的教育改革力度比较大,新教改要打破变态的小升初机制,缓解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压力。但我想,如果家长的观念不从跟本上改变,新的焦虑还会出现。这方面改革的情况,有时间我系统介绍一下。

现在的家长,真正洞悉教育之道的少之又少。因为不懂,只好求助于外在的标准,成绩排名,重点非重点等等。我本身搞教育的,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一些教育专家的孩子,出问题的也不少。这些教育专家,在电视上可以侃侃而谈,大谈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但私下里,为孩子的许多问题头疼不已。这些问题是什么?是孩子的心智能力。比如叛逆,忧郁,沉迷等。

耶鲁大学前校长William Deresiewicz这样评价自己的精英学生:

---------------

他们表面看来调适得很好,但内心往往充满恐惧、焦虑、忧郁、空虚、漫无目的和孤立感。最近一项大型调查发现,大学新生自报的情绪健康已跌至该调查25年来的最低水平。

如今的入学标准是如此严格,以至于进入常春藤大学的学生是那些几乎没有体会过失败的学生。“不成功”这个想法让他们害怕。他们不允许自己任何的失败,即使是暂时的失败。这使得这些孩子极度厌恶风险。如果你不允许错误存在,你就会避免任何那些让你犯错的可能性。

----------------

这就是《反脆弱》这本书提到的特别脆弱的一类人。

走出直升机妈妈困境,一个方法是真正洞悉教育之道。方向明确了,每天闲庭信步的积累。可以克服焦虑。焦虑其实不仅仅是病态,而是一种现实的困境。不知道方向在哪里,看着时间就那么荒芜下去,看着孩子前途未卜,不焦虑说明实在是没心没肺。所以方向明确之后,每天从小事做起,知道每天这一小步的目的和意义,生活就会变得既恬淡又充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升机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