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迈士“东明草堂”匾——旧不旧与真不真?

东明草堂.jpg

穿过“春随人意”额下的院门,经一小池,便是东明草堂,此匾挂于东明草堂内明间之上。匾文正楷,栗底绿字,前后落款“范尧卿旧有藏书处曰东明草堂,以此额颜之。沈迈士,时年九十二。”前篆印“海曙楼”,后篆印“竹溪沈氏”、“迈士九十以后作”。

匾文为沈迈士先生1984年为天一阁所题。先介绍这位大名鼎鼎的作者,我的老乡——吴兴(湖州)沈迈士(1891—1986),名祖德,号宽斋。父母均擅书画,有家传。沈先生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曾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还兼任北京大学文科讲师、北京古物陈列所副所长。后又在浙江、南京、上海等处任职,因对腐败不满,愤而辞职,以卖画为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等。当年沈先生为东明草堂题匾同时还赋诗记其事:
顾望岿然天一阁,东明乔木荫缥缃。
芸香历劫春长在,珍重兰亭石墨光。

下面介绍正文。
“东明”乃是范钦的自号。
“草堂”可千万别按照字面意思解,和“清芬”一样,这也是古人惯用的文化寓码,一般指文化人的书斋楼堂。
范钦应该是在嘉靖三十九年冬天因诬告而被迫“回籍听勘”,而天一阁的孕育也是从他回到家乡之后开始的,“东明草堂”正是天一阁之前,范钦最初用于存放书籍的地方,将其称为天一阁的序幕也不为过。

在天一阁建成之后,“东明草堂”便成为了主人的客厅。今天我们通过考古和文献的手段,已经能够大致推测出范钦司马第最鼎盛时期的模样:
整个范氏司马第范围北至三板桥街,南至今司马第台门及范氏余屋南,西至今天一阁广场,东至宝书楼西侧火巷,而天一阁所在正是近似矩形的司马第往东南方向(文昌位)延伸出来的一块区域。
司马第自西向东有南北向三列建筑群,最西侧一列大概在天一阁西大门之外,今已全无踪迹;最东一列尚余南侧范氏故居; 中间一列建筑在八十年代之前仅剩墙外的范氏余屋,而“东明草堂”正是中间一列建筑的第一进,在天一阁取代其藏书功能之后,起作用主要是会客。按照明代的格局,客人走过司马第台门是走不进今天范氏故居的院子的,当时应该是左拐进入中间一列的空间中,穿过今天獬豸堆塑的这堵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进入东明草堂的庭院。此时范家主人早在廊下等候。
“贤弟,范某等候多时啦!”

细心的游客总会对此匾前后落款处那句“范尧卿旧有藏书处曰东明草堂,以此额颜之”产生疑问,如果说“东明草堂”是范钦第一个藏书所在,为何在这个空间里强调“旧有藏书处曰东明草堂,以此额颜之”呢?是此额非旧额?还是此堂非旧堂?
答:额非旧额,此堂也非旧堂。
这也是为何我在前文强调“ 中间一列建筑在八十年代之前仅剩墙外的范氏余屋”的原因。在介绍“春随人意”“以衍清芬”额时已经说明,东明草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利用西河街观音庙配殿构件修建”的。
这里又生出两个问题来:
问题一: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天一阁为何那么执着于复建一些司马第已经消失的建筑呢?
问题二:这些不是原来房子的房子,还有什么价值呢?
问题一还是比较好解释的,因为天一阁是一个私家藏书楼,但到了改开前,实际上主体只剩下“宝书楼—尊经阁庭院”了。如果开放游览,你完全没办法跟非专业的游客说明其何以私家?只有为大家大致还原出藏书楼与宅居的环境关系,我们才能更好的展示、表现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价值。因此,改开之初,天一阁为开放而进行的基础建设中,复原司马第基本格局就是重中之重了。
现在来谈一谈问题二,很多熟悉我的朋友一定以为我又要讲《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西安宣言》……不不不,这一次,我就跟你讲一个园子的前世今生,只讲故事不说道理。


今天的沧浪亭.jpg

这个园子就是苏州城南的沧浪亭。
——1047 年,获罪被贬的文人苏舜钦在临水的废弃园址上修建了一个名为“沧浪”的亭子,作《沧浪亭记》,常与文人雅士游玩于此,沧浪之名散开。苏离世后的数百年间,园主屡易,最初的沧浪亭早已无存。
——1546 年,僧人文瑛在大云庵侧新建了一个亭子,再次取名“沧浪”,并请归有光写了历史上第二篇《沧浪亭记》,文中写道:“,“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沧浪亭的历史在近五个世纪的停断后被同样拥有淡泊胸怀的后辈继承下来。
——1695 年,江苏巡抚宋荦寻访苏舜钦的沧浪亭遗迹,构亭于小山顶,将这个地段重新用作园址。之后沧浪亭所属之园经历多次大修,园子几乎每次都有一定改动。
从十一世纪开始,沧浪亭屡毁屡建,基址从水边改到庵旁又迁至了山顶并发展为园林,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苏舜钦那种“安于冲旷,不与众驱”的心气不断,沧浪亭在代代传承中的旧与新就都能被接纳,就都是真实的。
回过头,我们来复盘一下东明草堂:
——1560年,范钦回到家乡,东明草堂作为其最初藏书之处。
——不晚于1566年,天一阁建成,东明草堂用作客厅。历经明清,东明草堂至民国已难觅踪迹。
——1980年代初,根据当年基址复建东明草堂,用作会客厅,当年西哈努克亲王、诗琳通公主等贵宾都曾在此喝茶歇息之后,入阁看书。
——2012年之后,东明草堂会客室、会议室功能被条件更好的其他建筑取代,但至今仍是游客进入天一阁西大门后,在主游线上参观的第一栋建筑,某种意义上,依然是个客厅。
最后,小小的讲一个理,这就是所谓的——”场所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沈迈士“东明草堂”匾——旧不旧与真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