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致命伤

图片发自App



传统的儒家理论仅仅停留在政治和伦理层面,不能给人很踏实的心理依托,但孔子当时怎么就没觉得不妥呢?

孔子理性强,修为高,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孔子的时代,宗法封建还没有彻底崩塌,“人各亲其亲,长其长”的人际纽带还没有彻底断裂,儒家又最重视礼仪,高度仪式化的生活,如果再加上按部就班的稳定秩序(这是孔子所缺的),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终极答案的缺乏。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计划经济时代,无神论那么普及,但大家心里都很踏实,不觉得需要找个上帝来信,找个佛祖来拜。

反过来看,当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越强,利害关系越大,人对心理依托的需求就越强。所以古代的海员,现代的官员和明星,迷信心态会远超平均值。

在格外需要给心找个着落的时候,注定会遵循这样一条简单规则:有就比没有强。

我们看回宋朝,哪怕那时候的佛教理论还不完备,但也比儒家这种将终极问题悬置不论的情况要好,何况佛教的理论体系不仅完备,还分化出很多流派,不管你是城市文盲、乡下老太,还是高级知识分子,总有一款适合你。而且,人家不但给你着落,还给你指明了出路,甚至还生产出佛祖、菩萨、罗汉的各种塑像,让你能有求告的目标。

用“生产”这个词显得很不恭敬,商家会说:“我们不生产偶像,我们只是信仰的搬运工。”但不管怎么表述,事实上,各种偶像无非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针对人们的心理需求。虽然只是泥塑木雕,但今天再高明的心理医生也会望尘莫及,因为任何人在心理医生面前都不会产生下跪的冲动。

孔庙虽然也有孔子、颜回等人的塑像,但太不接地气了,没人会为升官发财的事给孔子像重塑金身,也没人为了求子去给孔庙上供,至于求姻缘、保平安,谁也不好意思去找孔子。大家也都知道孔子早就死得透透的,不会再管人间这些闲事。

这也要怪儒家实诚,虽然不断给孔子封圣,但从没给他封神,没学道教把老子打扮成太上老君那样。所以孔子不管地位再崇高,但毕竟是个死人。神佛才能超越生死,保佑众生,死人可没这个本事,名头再响的死人也没这个本事。

这就是儒家的先天缺陷。但如果儒家能看得开,坚持真理,不问成败,就算地盘被佛、道两家抢光也愿赌服输的话,那就没必要做什么改变。但如果想赢,就必须把这个先天缺陷补好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家的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