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安带领《父母效能训练》⑤20220118

一、课前分享

从事实出发看待自己的认知

上次读书会时小伙伴表达说觉得自己在关系里一直是输家,可是今天在来读书会的路上突然有了一个觉察,我真的一直是输家吗?想起来买房子这样的大事是自己做的决定,也有一些类似的事情也是自己做主的,我一直输的信念是真实的吗?我似乎看到了原来我不是一直是输家。

有的时候我们的信念或者认知并非是事情的全貌,会选择性记忆或者选择性忘记,所以我们更要去看到更多的事实,从事实出发,才能看清事情的整个面貌。这也是P.E.T.的精髓部分,不贴标签,不评判,一切基于事实。

发送面质性我信息后的纠结感受

小伙伴还分享在上周对年迈的母亲发送了面质性我信息后,觉得自己的表达是对母亲的爱的一种拒绝,表达拒绝让自己这一周充满愧疚和自责,感觉辜负了老人的一片好意。

不给剥鸡蛋给自己的妈妈表达面质性我信息,自己憋的难受,感觉到不被信任,内疚,这么大了还要老人照顾;表达又觉得好像拒绝了妈妈的关心和爱,也担心老人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没用了,担心老人会伤心。

在P.E.T.中,使用问题归属原则,谁有情绪谁处在问题区,需要帮助的是处在问题区的自己。

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去表达我信息,我的感受、想法和需求,比如自己担心妈妈会受伤,可以通过我信息表达出来,找妈妈确认,表达出自己是对自己负责;当对方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处在无问题区时,这时解决问题的责任在对方,我们可以通过倾听来协助对方。

当然做到如此沟通的前提是在我们可以畅然无阻的与对方沟通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敢或者说不出口,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去确认对方的感受。

因为我们的成长经历或者生活经验中,没有被人这样对待过,周围的人也没有使用过这样的方法,所以我们用起来会有些挑战或者说不熟悉,需要有一个时间让我们慢慢地将这些无伤害的方法慢慢用出来。

我们不表达自己,或者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藏起来 ,是因为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安全感。面对那么多的攻击、评判,没有安全感所以就会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隐藏起来,我们会用藏起来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也是我们在那个阶段最好的选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呈现的都是我们那个阶段最好的状态。

当我们感受到安全感,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和想法都愿意表达出来,就像面对辰安老师,在辰安老师营造的P.E.T.的环境里,安全的环境里,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因为在这里一切都是被接纳的,安全的,我们便不会再装,再藏。

就好像目前我们面对家人的时候还是没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需求,因为担心被否定、被评判;但是在上过P.E.T.工作坊或者读书会的小伙伴那里,准确地说,在我们的倾听伙伴那里,我们是可以随心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状态的,因为我们感觉到理解支持,对方不会评判我们,我们很安全。

允许有这样的过程,在一些人面前我们会伪装,在一些人面前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等慢慢地我们的力量足以让我们随心去表达时,自然会敞开自己。

也许即使在P.E.T.小伙伴那里,还是无法表达自己,习惯了包裹自己,就像辰安老师和小伙伴分享的,自己之前都是别人有事来找自己倾听,自己从来不找伙伴表达自己。

直到有一天朋友说到,你好像从来没有和我表达过你真实的感受,你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愿意听你说一说,我一直都在,就这一句话瞬间让自己泪奔。

没有谁的生活没有一地鸡毛,没有人不需要有一个人倾听自己,尤其是女人,更需要有倾诉表达自己的机会,让那些情绪流动起来。

习惯了坚强,习惯了付出,习惯了忽略自己的感受,直到发现原来我也有很多感受需要被看见,我也很需要去表达自己,我也需要被看见和被理解,给自己的内心一个放松的港湾,这个港湾在P.E.T.里可以找到,这也是我们浸泡在读书会的原因吧。

我们慢慢地拥有了稳定的倾听小组,每个周聚一次,每一次絮絮叨叨这一周的情绪,让身体的能量流动起来,让情绪更加平和,有更多的空间再去迎接下一周。

一切都来的刚刚好。

回归主题,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三法的一些内在态度,包括平等、尊重、信任、参与原则,这一周的内容涉及第三法的使用步骤,还有关于价值观冲突。

二、第三法的使用步骤

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用我们真诚的态度向孩子介绍第三法。3岁以下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和孩子表达说,我们一起来想个让我们都满意的开心大法呀。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尤其是上了小学以后的孩子,我们更需要去真诚地和孩子表达说,妈妈过去和你沟通,很多时候忽略了你的需求,妈妈现在学了一种新方法,既可以让你开心,也可以让妈妈开心,妈妈很想和你一起尝试下,妈妈第一次使用,还有些忐忑,我们可以一起找个时间一起来尝试下吗?

在准备阶段,让孩子相信你真诚地希望找到一个“没有输家”的解决办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内在态度并不是真诚的时候,孩子是很容易不搭理你这回事的,还会觉得你又要用什么方法搞我,反正每次都是你说了算,对于更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就更不容易接受,因为他们对我们已经失去了信任,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真诚的时候,孩子就会好奇第三法是什么,真的可以让我也开心?

使用第三法前,也可以问下孩子最近困扰他的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然后列一列,我们一起用第三法尝试下。

刚刚开始学习实践第三法,可以从孩处在困扰区,双方又没有强烈情绪的困扰开始入手,这样孩子更容易也乐意参与进来;也可以从双方没有情绪的一些计划上开始,比如出去旅游,或者如何过年,了解彼此的需求,然后再用第三法。

从容易的事情开始入手

1、确认需求

第一法、第二法指向的是解决方案,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出预先想好的解决方案,这是能够满足父母需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表达父母的需求本身。

将需求与解决方案分离开,可能非常困难,即使当人们使用“需求”这个词的时候,他们所说的常常是一个能够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会让我们停留在问题表面,关注点在解决问题上,不在人的感受上。

当彼此针对某一问题使用第三法时,不停留在困扰的表面,不卡在解决方案上,而是通过表达我信息,向内看,确认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通过积极倾听,向孩子的内看,确认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在针对双方或多方的需求来头脑风暴想解决方案。

第三法指向的是需求,停一停过去的思维模式,给彼此一些时间和空间,向内看。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潜在需求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理解和表达,整个过程就会陷入困境。

什么是需求,什么是解决方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很好的帮我们找到需求。

比如书中的案例,我需要买一辆新车,听起来像是需求。如果我们问一辆新车可以给你带来的好处是?我可以安全的去上班,我的自我感觉更好,更方便,更省钱,旧车需要大量的维修等等。这些就是我们的需求,买一辆新车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

比如小伙伴说,我需要学习P.E.T.,这听起来像是需求啊。老师问,学习P.E.T.可以给你带来的好处是?小伙伴说可以让我维护好和家人的关系,减少矛盾,可以更好的陪伴女儿。对,这些是需求,针对这些需求,我们可以想到很多解决方案,比如上P.E.T.工作坊,各种线上课程等等,参加P.E.T.读书会是其中的一种解决办法。

2、头脑风暴

在第二个阶段头脑风暴想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先试着听取孩子的解决方案,先接纳所有方案,不要拒绝,不要评判、不评价好与不好或贬低孩子提出的任何解决方案。

头脑风暴,天马行空

头脑风暴,让我们跳出已知的、固有的方案。比如工作坊的小伙伴有个想法是想买辆车,这对她有什么好处?上班比较远,开车比较方便。一开始大家头脑风暴的方案就是租车、拼车、滴滴打车,一直围绕在车上,后来有小伙伴说,辞职,还有小伙伴说,让老板把工作室换个地方。

在头脑风暴过程中,思维更活跃,更容易想出更多的方案,同时还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不是只局限在某一点上。

头脑风暴,解压

在和一群初中生上Y.E.T.的课程时,头脑风暴如何提高成绩的第三法中,一开始同学们想的方案都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被允许的,只敢和同学们之间唠叨的一些话语,比如送礼,当这样的方案被老师认认真真地写在黑板上时,孩子们像是打开了语言表达的阀门,表达了将近满满的一黑板类似不被允许的方案,最后的时候,只有黑板上一个小角落里孩子们开始认认真真地考虑,还是要靠踏实努力学习。

当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被允许的话语,被老师认认真真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接纳、允许,将这些不被允许的话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解压的过程,一个释放压抑的过程。

头脑风暴,过过嘴瘾

关于“分床睡”,孩子和妈妈一起头脑风暴的时候,孩子想了一个解决方案是,妈妈给我买一千个小熊,我抱着它们睡觉。妈妈也是把孩子想的每一个方案,认认真真的写下来,没有任何评判。

3、评估解决方案及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尽可能地列出所有想到的方案,然后一个方案一个方案的去筛选,只要不满足一方就删掉,可以通过排除那些父母或孩子(出于任何原因)无法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把范围缩小到一两个。

在这个阶段,父母必须记住要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不喜欢那个解决方案”“那个解决方案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我不认为那个解决方案对我很公平”。

如果最后只有一个方案了,这个方案孩子接受,自己不接受,就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这个方案没有满足自己,解释原因。

有的时候我们最后选择的方案似乎没有绝对满意,但相对满意,也是OK的。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你妥协,我妥协最后达成的方案,那叫做妥协法,并不是彼此都满意的第三法。

如果最终就是没有找到彼此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也要诚实地表达给孩子,如果自己没有诚实地表达,孩子能感受到凑活,所以,我们要打破原有习惯,诚实地表达确实没有找到彼此开心的方案,然后再去了解需求,头脑风暴等上面的步骤。

有学员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非要找到解决方案,问题就不存在了。在使用第三法的过程中,在积极倾听和我信息的相互转换下,我了解你的需求,我重视你的需求,你和我一样是平等的,我也想要去成全你的需求,不是非要找到解决方案或者做什么,就是父母的看见让孩子已然心满意足。

第三法的过程,就是高质量的一对一陪伴的过程,也是很治愈的过程,也是面对冲突时增进彼此感情的有效能的过程。

特别喜欢小伙伴分享的案例,自己和老公看完电影后,想要去吃旋转小火锅,老公想回家吃打包的水饺,如果是之前可能两个人就会在这两种方案上对抗,不,我就要吃小火锅,对方说,吃什么小火锅,水饺不就浪费了啊等等,我们常见的各种抬杠拌嘴模式就开启了,而且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然而在都学过P.E.T.的伴侣那里,剧情是这样发展的,好,我们去找找有没有小火锅,两个人挽着手蹦蹦跳跳的走在大学城的大街上,围着大学城转了两圈,迎面而来的青春的气息。

小伙伴说那天并没有吃成小火锅,没有找到那样的店,但是自己想和老公多一些单独时光,牵手走在大街上的感觉让自己的需求被满足了,那种陪伴感让自己满足了。

小伙伴也了解到老公想吃水饺的需求是可以回家喝酒。两个人的需求都被看见,被满足,所谓的非要吃小火锅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彼此被看见被满足,绝对的一对一的高品质的陪伴时间。

前面说的是可能满足需求后,没有最终方案问题也不存在了,如果有最终方案,我们最终确定的方案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也不要把一个决定看成是最终决定,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了。

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我愿意接受这一个,你愿意试一试吗,如果当时满意,后来不满意,方案也不是固定死的,也可以根据需求再去调整。

确定好方案后,后面是执行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分享到这里时,老师问说一个最无敌的团队是什么样的?当你看到一个团队在开会的时候,你看不出来哪一个是决策者,这样团队中员工的投入度,归属感和成就感是很不一样的,就像在家庭里你看不出来谁是决策者,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每个人的需求都被重视,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随之带给孩子的是满满的归属感,满满的存在感,满满的价值感。

学员分享5点喝早茶的-第三法思维

在分享一个第三法的案例,学员每天早上会5点起床喝早茶、看书,特别享受清晨的宁静时光,后来老公也一起5点起床喝早茶、看书,都特别享受这么难得的宁静时光,孩子也特别想要一起起床看书,而且一定要。

孩子担心自己起不来定了好几遍闹钟,有的时候,还没到时间就醒了或者担心错过了就睡不着,妈妈担心孩子睡眠不够,然后妈妈想的办法是,早上自己醒了之后会去叫醒孩子,这样孩子不用担心睡过,还做了一个调整是,每天中午爸爸把孩子接回家吃饭,睡一觉再去上学,这样睡眠的问题也解决了。

学员分享如果是在之前肯定会说,不能这么早起床,醒了也要继续睡,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现在会用第三法的思维去满足彼此的需求了。

第三法的好处及疑问

小伙伴对第三法的感觉:感觉整个步骤下来,有操作流程,像程序一样,是怎样做,否又怎样做,心里会觉得很有谱,知道怎么做,而且也会用到前两节课的倾听和我信息,把所学都可以运用起来。

另外一位小伙伴分享这样一轮下来自己会觉得很舒服,没有那么累,不用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出方案,对方也会想办法出方案,这让自己会觉得轻松,解决了上次读书会中提到了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担,自己解决的困扰。

对孩子来说,使用第三法是一种尊重、一种信任,被看见,被理解,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值得,自己很重要,很有价值感,也可以提升孩子的内驱力,孩子也可以学会第三法和别人相处。

孩子在使用第三法的过程中,既会看到自己的需求,也会看到别人的需求。

为什么用起来这么难?

周围没有人在用第三法,我们也没有被这样对待过,就像书中说的,多年来父母们一直在继续采取权力的方式,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一生中极少看到其他人使用非强权的方法对他人施加影响。

我们看美剧的时候,会觉得人家表达起感受来如鱼得水,信手拈来,你今天看起来不舒服,发生什么事情了,但是,我们用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诡异,你今天看起来不开心,有什么事情想和我说一说吗。

也许我们在学习的初期用这种方法还有些尬,有些囧,但是当我们把这样的方法用出去的时候,我们的小孩子接收起来会很自然,接收力超强,孩子们身边的小伙伴就可以享受到这种待遇,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被第三法对待。

全家开家庭会议,4岁的孩子参与度低

小伙伴分享一家四口会召开家庭会议,但是4岁的弟弟一般都表示没有什么想法或者方案。

老师表达说,一家人讨论的话题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大,但是完全可以听明白,可以先从妈妈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入手,试试第三法。

倾听用在刚刚有苗头时

在第三法过程中,会用到我信息和积极倾听。

我信息-传达界限

我信息的表达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真实,了解哪些是父母接受的,哪些父母不接受,知道父母的界限在哪里。

界限不是设定规则,像晚上九点必须睡觉这样的规则是第一法的呈现。

小伙伴分享两个孩子冲突的整个过程,哥哥把奥特曼卡片能量高的都留给了自己,把能量低的给了弟弟,后来弟弟就把哥哥的卡片给剪掉了能量值,只剩下人物,哥哥生气就要揍弟弟,弟弟因为被打又会找妈妈发泄,挠妈妈,请求妈妈打哥哥。

老师说,如果是自己,会在一开始弟弟分到的卡片都是能量低的那个时候去倾听他,孩子那会就有情绪了。

对,在事情刚刚有些苗头的时候就倾听,不是等到情绪不可控制的时候再去倾听,这样会避免后面的很多问题。这是关于倾听时机的一个技巧。

当我们试图去倾听孩子的时候,当孩子的某一句话让我们产生评判的时候,我们就是有了困扰,变成了不接纳的状态,这时没法倾听,需要问的是我怎么了?向内看

小伙伴还表达,和孩子第三法的过程中,如果感受到父母一丁点的权威,孩子就不想参与,所以使用第三法的时候要放下我要赢的执念,同时也没有太强烈的情绪。

三、价值观冲突

在需求冲突时,孩子不会把父母开除,在价值观冲突中,父母非要严厉改变孩子与自己无关的行为的时候,会把父母开除。

比如小伙伴分享想染头发,妈妈觉得对身体不好,小伙伴觉得妈妈越不同意自己越要染头发,而且还要做指甲,越反对越想做。

关于价值观这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转念,都在一念之间。

遇到类似的价值观冲突的时候,也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的价值观是什么?先把自己的价值观找出来。我的这个价值观来自哪里?为什么非要持有它?为什么必须让我的价值观来影响孩子,不是孩子的价值观影响我。

又一次的成长

内在状态在一次次的学习中生根发芽,期待根越扎越深,这一切都很值得。

这次读书会完美收官,感恩所有遇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辰安带领《父母效能训练》⑤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