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45讲实战篇笔记(数据不丢与主备一致)

23.MySQL是怎么保证数据不丢的?

WAL机制中只要redo log和binlog保证持久化到磁盘, 就能确保MySQL异常重启后, 数据可以恢复。
binlog的写入机制

  • 事务执行过程中, 先把日志写到binlog cache, 事务提交的时候, 再把binlog cache写到binlog文件中。不论这个事务多大, 也要确保一次性写入。
  • 系统给binlog cache分配了一片内存, 每个线程一个, 参数 binlog_cache_size用于控制单个线程内binlog cache所占内存的大小。 如果超过了这个参数规定的大小, 就要暂存到磁盘。
image.png

图中的write, 指的就是指把日志写入到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 并没有把数据持久化到磁
盘, 所以速度比较快。
图中的fsync, 才是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的操作。 一般情况下, 我们认为fsync才占磁盘的
IOPS。
write 和fsync的时机, 是由参数sync_binlog控制的:

  1. sync_binlog=0的时候, 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只write, 不fsync;
  2. sync_binlog=1的时候, 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会执行fsync;
  3. sync_binlog=N(N>1)的时候, 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write, 但累积N个事务后才fsync。(如果主机发生异常重启, 会丢失最近N个事务的binlog日志)

redo log的写入机制
redo log可能存在的三种状态,分别是:

  1. 存在redo log buffer中, 物理上是在MySQL进程内存中, 就是图中的红色部分;
  2. 写到磁盘(write), 但是没有持久化(fsync), 物理上是在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里面, 也就是图中的黄色部分;
  3. 持久化到磁盘, 对应的是hard disk, 也就是图中的绿色部分。


    image.png

为了控制redo log的写入策略, InnoDB提供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 它有三种
可能取值:

  1. 设置为0的时候, 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redo log留在redo log buffer中;
  2. 设置为1的时候, 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将redo log直接持久化到磁盘;
  3. 设置为2的时候, 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redo log写到page cache。

InnoDB有一个后台线程, 每隔1秒, 就会把redo log buffer中的日志, 调用write写到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 然后调用fsync持久化到磁盘
注意, 事务执行中间过程的redo log也是直接写在redo log buffer中的, 这些redo log也会被后台线程一起持久化到磁盘。 也就是说, 一个没有提交的事务的redo log, 也是可能已经持久化到磁盘的

此外,还有两种场景会让一个没有提交的事务的redolog写入到磁盘中。

  1. redo log buffer占用的空间即将达到 innodb_log_buffer_size一半的时候,后台线程会主动写盘。 注意, 由于这个事务并没有提交,但写盘动作只是write, 而没有调用fsync,只留在了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
  2. 并行的事务提交的时候, 顺带将这个事务的redo log buffer(包含了其他事务的日志一起)持久化到磁盘。

如果把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成1, 那么redo log在prepare阶段就要持久化一次,因为有一个崩溃恢复逻辑是要依赖于prepare 的redo log, 再加上binlog来恢复的。每秒一次后台轮询刷盘, 再加上崩溃恢复这个逻辑, InnoDB就认为redo log在commit的时候就不需要fsync了, 只会write到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中就够了

MySQL的“双1”配置
指的就是sync_binlog和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都设置成 1。
也就是说, 一个事务完整提交前, 需要等待两次刷盘, 一次是redo log(prepare 阶段) , 一次是binlog

组提交(group commit) 机制
双1配置两次刷盘,并不会双倍TPS写磁盘,
在并发更新场景下, 第一个事务prepare阶段写完redo log buffer以后,等到写盘会根据实时的LSN(日志逻辑序列号log sequence number),带上写redo log buffer以后到fsync调用之前的其他事务的 日志一起写盘。

image.png

WAL机制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1. redo log 和 binlog都是顺序写, 磁盘的顺序写比随机写速度要快;
  2. 组提交机制, 可以大幅度降低磁盘的IOPS消耗

Q1如果你的MySQL现在出现了性能瓶颈, 而且瓶颈在IO上, 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提升性能呢?

  1. 设置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和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参
    数, 减少binlog的写盘次数。 这个方法是基于“额外的故意等待”来实现的, 因此可能会增加
    语句的响应时间, 但没有丢失数据的风险。
  2. 将sync_binlog 设置为大于1的值(比较常见是100~1000) 。 这样做的风险是, 主机掉电时
    会丢binlog日志。
  3. 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2(事务提交写道page cache)。 这样做的风险是, 主机掉电的时候会丢数据。

在什么时候会把线上生产库设置成“非双1”?
目前知道的场景, 有以下这些:

  1. 业务高峰期。 一般如果有预知的高峰期, DBA会有预案, 把主库设置成“非双1”。
  2. 备库延迟, 为了让备库尽快赶上主库。
  3. 用备份恢复主库的副本, 应用binlog的过程, 这个跟上一种场景类似。
  4. 批量导入数据的时候。一般情况下, 把生产库改成“非双1”配置, 是设innodb_flush_logs_at_trx_commit=2、sync_binlog=1000

24. MySQL是怎么保证主备一致的?

一个update语句在节点A执行, 然后同步到节点B的完整流程图如下图:


image.png

可以看到: 主库接收到客户端的更新请求后, 执行内部事务的更新逻辑, 同时写binlog。备库B跟主库A之间维持了一个长连接。 主库A内部有一个线程, 专门用于服务备库B的这个长连接。
一个事务日志同步的完整过程是这样的:

  1. 在备库B上通过change master命令, 设置主库A的IP、 端口、 用户名、 密码, 以及要从哪个位置开始请求binlog, 这个位置包含文件名和日志偏移量。
  2. 在备库B上执行start slave命令, 这时候备库会启动两个线程, 就是图中的io_thread和sql_thread(已经演变为多线程)。 其中io_thread负责与主库建立连接。
  3. 主库A校验完用户名、 密码后, 开始按照备库B传过来的位置, 从本地读取binlog, 发给B。
  4. 备库B拿到binlog后, 写到本地文件, 称为中转日志(relaylog) 。
  5. sql_thread读取中转日志, 解析出日志里的命令, 并执行。

binlog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 为什么备库拿过去可以直接执行??

binlog有两种格式, 一种是statement, 一种是row。还会有第三种格式, mixed, 是前两种格式的混合。
当binlog_format=statement时, binlog里面记录的就是SQL语句的原文;
与statement格式的binlog相比, 前后的BEGIN和COMMIT是一样的,但是row格式的binlog里没有了SQL语句的原文, 而是替换成了两个event: Table_map和Delete_rows(例子是个删除语句)
1.)Table_map event, 用于说明接下来要操作的表是test库的表t;
2.) Delete_rows event, 用于定义删除的行为。
binlog里面记录了真实删除行的主键id, 这样binlog传到备库去的时候, 就肯定会删除id=4的行, 不会有主备删除不同行的问题(比如statement 由于使用了不同的索引+limit就可能删错,造成数据不一致)

mixed格式可以利用statment格式的优点, 同时又避免了数据不一致的风险

循环复制问题
实际生产上使用比较多的是双M结构,节点A和B之间总是互为主备关系。 这样在切换的时候就不用再修改主备关系。
但节点A同时是节点B的备库, 相当于又把节点B新生成的binlog拿过来执行了一次, 然后节点A和B间, 会不断地循环执行这个更新语句, 也就是循环复制,可以借助server id 来解决:
日志的执行流就会变成这样:

  1. 从节点A更新的事务, binlog里面记的都是A的server id;
  2. 传到节点B执行一次以后, 节点B生成的binlog 的server id也是A的server id;
  3. 再传回给节点A, A判断到这个server id与自己的相同, 就不会再处理这个日志。 所以, 死循
    环在这里就断掉了

上述过程其实还是可能出现死循环的:

  1. 在一个主库更新事务后, 用命令set global server_id=x修改了server_id。 等日志再传回来的时候, 发现server_id跟自己的server_id不同, 就只能执行了。
  2. 有三个节点的时候, binlog上的server_id就是B, binlog传给节点 A, 然后A和A’搭建了双M结构, 就会出现循环复制,这种三节点复制的场景, 做数据库迁移的时候会出现。
    可以在A或者A’上, 执行如下命令:
    stop slave;
    CHANGE MASTER TO IGNORE_SERVER_IDS=(server_id_of_B);
    start slave;
    这样这个节点收到日志后就不会再执行。 过一段时间后, 再执行下面的命令把这个值改回来。
    stop slave;
    CHANGE MASTER TO IGNORE_SERVER_IDS=();
    start slave;

你可能感兴趣的:(MySQL45讲实战篇笔记(数据不丢与主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