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治疗自己的拖延症的

拖延症,对很多人来说,是个说来就头疼的问题。
但毫无疑问,它是很接地气的。

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毛病。环顾四周,那些自称拖延癌晚期的人中,有赶论文一整个通宵的在校学生,有加班到深夜只能把外卖当晚饭的普通白领,也有窝在房间里打游戏白天黑夜颠倒的年轻人,还有刷手机到很晚不愿入睡的普通人……

但它同时又有点高贵。这个“高贵“如何理解?拖延症人群,一般都具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大无畏精神,心理素质优于常人。

我上大一的时候,在学校的广播台做创意编辑,每周都会写稿子。我有个搭档,基本会提前一周把稿子写完,交给师傅修改,再交给播音员熟悉。最忙的时候也会提前3天交稿。可是我自己呢,几乎次次踩点,最刺激的一次是在直播片头的时候,把稿子传到了导播间。
我真诚地对她说,“你这么自律,每次都能提前很久交稿,我很崇拜你”。
而她的回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更崇拜你。我之所以那么快完成稿件,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个我不喜欢又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我只有早早把它做完,心里才会坦荡下来,才会没有负担去做其他事情。而你在最后时刻上交,是因为你有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稿子写好的自信,这是一番怎样的举重若轻和气定神闲啊……”
调侃归调侃,广播稿本是件小事,大家在一起做学生社团,就是为了开心。但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的我,就像是无数个为截止日期而活的人们的缩影。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拖延的习惯,我对自己的脾性一直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直到有天看见了一个讲拖延症的ted。
演讲者Tim Urban就是一名资深的拖延症患者,上学时的他,本应该计划几个月完成的论文,被他用两个通宵赶出来。在Tim看来,在人们的脑中,有三个角色,分别是负责规划决策的理性决策者、负责及时享乐的猴子、还有一个代表着截止日期的惊慌怪兽。 惊慌怪兽则是猴子唯一害怕的东西,它一出现,猴子立马跑远,理性决策人又开始掌舵,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截止日期来临时,我们总能迅速完成任务。 Tim把拖延症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截止日期的,此时惊慌怪兽现身,事情得以解决;另一类则是没有截止日期的,在这种情况下,惊慌怪兽则不会现身,任由猴子肆意作为,特别是那些长期非强制的计划。这正是人们抑郁和悔恨的根源,长期拖延的感觉使拖延症患者感觉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观者。

我脑袋里开始飞速运转自己拖延过的事情:书架上的《国富论》都落灰了,还在刷着手机推送出来的《小白经济学》;说好的一起用跳舞来塑身减肥,一个季度下来了,动作没学会几个;云盘里装满了各种公开课,下载看了第一集,就没有新的动静了……
明明是为了提升自己才去做的事情,却因为拖延,使尝试变得毫无意义。

具有这类行为的人群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划分——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与此相对的是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
它俩的区别其一是在自我的认知上: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不仅对自己有高标准严要求的想法,同时有撑得起他们想法的能力。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高标准只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提醒着他们自己的不完美;区别其二是在对失败的看法上: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认为失败是成功道路上必须经过的坎,他们能够在失败以后吸取教训继续前行;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则认为,失败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努力后仍旧失败了,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情,他们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之弱,让他们放弃了开始这件事情。
我和身边的大部分朋友,好像都是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

为了减轻拖延症带给自己生活的困扰,我读了一些治疗拖延症的书籍,有很多方法譬如:整理事项的次序,分清轻重缓急,事情是重要还是紧急;训练自己的番茄时间,以25分钟为一个单位,提升专注水平;把便利贴贴在电脑屏幕旁提醒自己不要在工作的时候刷手机……但收获甚微。后来我偶然读到了毛姆的一句话,他说:“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于是,我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每天必须做两件我一定要做但特别不喜欢的事情。就这样,我从犹犹豫豫一周也写不出来几个字的人,变成了能定期输出文章的同学。

观念的转变很重要。从拖延不愿意做的事情,到有意识地让自己去行动,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在我们拖延很多事情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自己两个问题:
1、从长远来看,我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需要去做哪些事情。
2、如果不拖延了,我能得到什么,这个对实现我的目标有什么帮助。

这两个问题很重要,是自上而下的思维过程。首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再考虑自己要做什么。这样当我们在遇到一些磕磕碰碰时,不至于想到立马放弃,因为我们有着做这件事情的原动力。把做一件事情,和某个意义联系在一起,会加强我们的行动力。

把自己治疗拖延症的过程和解决方法剖开来讲,希望对你有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怎样治疗自己的拖延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