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时候,会被莫名的孤独感围绕,心里空荡荡的,感觉到一种无助和失落。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反省自己:我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让我这么难过。
有时候我会找到那件让我纠结的事情,突然发现这件事原来只是一件小事。是我自己把它放大了,让自己感觉心里不舒服。想到这些心里就释然了。
而有的时候,我并不能找不到那件具体的事件,我想那可能是那段时间的一种状态吧。也许我需要调整自己了。
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复旦名师陈果的书《好的孤独》,于是便买回来仔细的阅读,也许这里面有我想找的答案——我们该如何与孤独相处!
孤独≠寂寞
我们常常会把“孤独”和“寂寞”混为一谈。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是一种心境平和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
“寂寞”是无可慰籍的空虚,急于冲破的樊笼。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自厌”,是自我心灵之火熄灭时的憔悴沮丧。
这样看来,也许我所经历的那种情绪是“寂寞”,而不是“孤独”。孤独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恬淡。
接纳自我,品味自我
我们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生而有弱点,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那么人生将会承受无尽的煎熬。
既然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不妨试着去接受。每个人总有优缺点,无论我们努力去做的多么好,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们何不试着去喜欢自己。
弱点本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接受它、欣赏它,把它当做上帝给我们的恩赐。就像生活之苦,与生活之乐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生命。能拥有琐碎的苦恼,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在独处中,学会品味自我,享受那份孤独!
换一种看法,就是换一种活法
人的精神若找不到可以长久安顿的“家园”,也谈不上“归属感”,那人生只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漂泊,看似四海为家,其实无家可归。
有时候确实有这种感觉,莫名的失落和无助感袭来时,心里空荡荡的,真有一种心无处安放的感觉!现在想想,我一定是迷失了自己,一时间忘却了自我。
德国哲学家把人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
最外层: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评价?最外层主要关注的是外界对我们的评价。
中间层:我拥有什么?这一层关注自己的实际所有。
最内层:我是谁。“我是谁”是一个极其深奥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也就是我的本质,即我的心灵、精神、灵魂、人格。
人们往往在追求成功,而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只有我们的心灵、精神、灵魂、人格,才真正属于我们,常驻而永不流逝的。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它们依然存在。
道德,源于人性,归于安心
道德不道德,其得失全在于一个人独处时的“扪心自问”。问一问我们的这颗心:我这么做,“安”乎?“心安则为之”。
道德是我们做事做人的基础,如果社会没有道德准则的规范,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混乱无序的。道德并不是纯粹的利他,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爱心。利己是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无可厚非。因此,道德应该是利他和利己的和谐统一。
只有遵守道德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自由度。遵从良心,方得自由。道德并不是对人性的束缚,而是人性的本质,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吧。
看完这本书,心里有一种安静和从容,书里的很多观点似乎都在我的心里,但是这本书帮助我重新做了梳理。在现在的社会里,不同年龄层的人承受着不同的压力,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
我们应该学会利用独处的机会,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我们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可以找到一扇窗,看到优美的风景!
愿我们都学会享受孤独,品味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