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大女主剧满屏、无脑玛丽苏泛滥的影视市场,被资本牵着鼻子走的观众似乎很难看到一部制作精良、演技在线的正剧了,我不由得怀念起十几年前,那个历史正剧争相绽放的年代,有《康熙王朝》《走向共和》,有我看了三遍依然念念不忘的《大明王朝1566》。
一部优秀的影视剧,首先要有逻辑通顺、跌宕起伏的剧情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大明王朝》不仅两者齐全,还将其做到了满分。
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嘉靖这个整整三十年不上朝的修道皇帝,凭着自己一手制衡之术,将大明朝的命脉死死捏在手中,操纵着“严党”与“清流”的斗争。
随着嘉靖三十九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内阁中“严党”与“清流”的又一场交锋缓缓拉开序幕。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以首辅严嵩和其子严世藩为首的严党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
改稻为桑,美其名曰利国利民,只是花团锦簇从来都是留给上位者,落到了实处,不过又是一场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的狂欢。
如依附裕王的清流一党所担心的一样,此次改稻为桑在严党的操控下必将对江南的百姓敲骨吸髓,于是张居正——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万历首辅,亲自撰文请此时只是一小小教谕的海瑞出任淳安知县。
至此,一代直臣海瑞,正式开始了向大明朝腐朽势力全面宣战的不归路。
而一边的江南制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及严嵩党羽布政司郑泌昌、按察使何茂才看出这是个既可以发财又可以讨好朝廷的机会,连同杭州知府马宁远等人向百姓施压,甚至为了实行改稻为桑不惜断水、塌苗、开闸毁堤淹田。
可怜一夜之间,千万百姓流离失所。身为严嵩门生的浙直总督胡宗宪被夹在大忠与小情之间寸步难行。当裕王派人去劝说他扳倒恩师严嵩时,他直言拒绝:“我可以不做名臣,但不能够做小人。”
和胡宗宪有着同样爱民之心的海瑞却全然没有顾虑,或者说,从他收到清流的信开始,就已经做好了把命丢在淳安的打算。
最开始,在严嵩的纵容下贪污了二十余年的郑泌昌、何茂才二人,以及代表着皇帝立场的杨金水都不把海瑞这个新来的愣头青放在眼里,然而随着海瑞一次次的审查、一次次的逼问,他们才恍然大悟——这是个不要命的硬骨头!
因为海瑞要查的,不仅是毁堤淹田、私通倭寇,更是把矛头指向了真正的罪魁祸首——嘉靖帝。
于是,之后便有了整部剧的最高潮——直臣海瑞抬棺上书,死谏皇帝。
《大明王朝》对人物的塑造极其立体、精准,与其他影视剧里的标签化不同,编剧刘和平赋予了每个人物以人性的温度。
无论是海瑞、嘉靖帝或者沈一石,甚至排在《奸臣录》第一位的大奸臣严嵩,无一不具有人性的厚度。
全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画面,一个是海瑞辞别妻女老母,身穿布衣,脚踩草鞋,眼睛里是视死如归的坚定,一步步踏在石板路上,铿锵的脚步声仿佛在向未来宣战。
另一个,则是刚刚结束“江山之辩”的嘉靖,坐在冰冷的龙椅上,双目含泪看着海瑞与孙子朱翊钧远去的背影,满眼苍凉,满眼悲怆。
一君一臣,一阴一阳,然而两人的孤独却是殊途同归的。
海瑞站在道德的最高点,表面上整支清流都是他的同党,然而无论清流、严党,谁又不是满口仁义道德,却做着最虚伪的事呢?
为了护住官位,清流之一的赵贞吉一而再再而三地“苦一苦百姓”;为了奉承皇帝,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严党贪墨误国,与严党背后的皇帝毫无干系。
“宫中宦官,各级官吏,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税。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到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这更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言!”
是啊,人人皆知,人人不言。从古至今,敢一道《治安疏》直言天下之弊的人,只有他海瑞一人而已。
“虽千万人吾往矣”。在魑魅魍魉横行霸道的官场中,他是唯一自始至终为百姓考虑的人。
而一生孤军奋战,怎能说是不孤独?
站在权力最高峰的嘉靖帝,十五岁从藩地入宫继统,刚登基便陷入“议礼”之争,在与文官无休无止的算计对弈中度日。虽身居高位,身边却无一个真心之人。
这样的嘉靖帝,又怎能说不是孤家寡人?
也许正因为是同处不胜寒的高处,嘉靖帝才会即使盛怒也坚持留住海瑞一命,海瑞也才会在得知嘉靖死讯后痛哭不止。
《大明王朝》的编剧刘和平不仅是国家一级编剧,更是小说作家、历史学者。他凭借着处女作《雍正王朝》一举拿下了第1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的称号,又因《走向共和》获得了白玉兰奖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
可以说从小热爱古典文学的他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托起了整部《大明王朝》。
天津日报称:“刘和平的作品作为文学家阐释历史之作,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具有浓郁的文化品质,使我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他的文化功底,可以从这部剧的台词窥探一二。
面对准备签下“改稻为桑”议案的满堂官宦,建德知县王用汲据理力争——
“孟子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大人,你手上这支笔系着几十万灾民的性命。己溺己饥,请大人慎之!
掌印太监吕芳如是教导自己手下的小太监冯保——
“两句话你要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看着毫不作为、压榨百姓的朝廷命官,海瑞气愤地嘶吼——
“我大明王朝还有利剑吗?再利的剑握在你们手里,不过是一把生锈的刀!”
刘和平的台词既有白话的通俗易懂,又浓缩了古文的精炼。既保留了编剧本身的特色,又和谐地嵌入每一个角色的个性中。
可是纵观如今的影视市场,动辄就是小说改编,要不就是翻拍老剧,想要找出一个能与刘和平比肩的编剧,实在太难。
如果说这部剧的底蕴和骨架是刘和平给的,那么真正让它活起来的,则是一众演技精湛、具有匠心精神的演员。
首先主角黄志忠和陈宝国,一个饰演了绝对的正面形象海瑞,一个饰演了亦正亦邪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海瑞的形象较为单薄,但是要想把他演出层次感,也不是一件易事,然而黄志忠老师用他踏实的演技和一流的台词功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海青天。
而饰演嘉靖帝的陈宝国老师,既演出了一代帝王的威严,又赋予了这个人物同常人无异的温情——在成为皇帝之前,他首先是个人,有血有肉的人。
还有陈劲松老师饰演的杨金水、甘雨老师饰演的郑泌昌、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严嵩,你甚至很难用“太监”、“贪官”、“奸臣”这样单一的词汇去形容他们,因为在这些优秀演员的精彩演绎下,剧中的角色无一不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甚至连出场率极低的配角龙套,都有着活灵活现、流量小生拍马不及的演技。
可以说,整部《大明王朝》,就没有一个演技不合格的演员。
为什么这些演员能将一部剧完成得至今无可超越?
因为负责,因为认真,因为打心里热爱演戏、尊重观众。
在这个替身、抠图屡见不鲜的时代,难以想象当时的演员是如何忍受清苦、呕心沥血。
据说拍摄期间,如果处于休息时间,演员们几乎都是闭门不出的,一般是有对手戏的几人聚在一起,完全融入角色,一言一行都以剧中的角色为基准,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整部剧看下来,你会觉得看这群人演戏、听他们讲台词是一种享受。
没有流量小花,没有知名明星,有的只是一颗匠心和一腔热血。
一部剧的剧情,决定了它的收视率。而一部剧的深度,决定了它的价值。
有人说,《大明王朝》是超越了影视剧娱乐性本质的艺术品。
的确,《大明王朝》是不能单单只看作一部反腐剧的。传统的反腐剧,最后必定是正义战胜邪恶、正义者一路凯歌。
然而通篇看下来,故事的最后,严世藩被砍头,严嵩失势,整个严党分崩离析。看似是清流一方赢得了胜利,实际上呢?
内阁还是整日为了银子发愁,嘉靖帝还是只顾自己损坏的几座宫殿,同样的入不敷出,同样的饿殍遍地。此时清流治理的大明王朝,同严嵩在位时的大明王朝又有什么区别?
细细想来,真是绝望得令人发冷。
至此,整部剧的内核被深化,立意被拔高。
固定体制下的抗争无法动摇其中核心,不管执政的是贪流还是清流,无法改变的是,源源不断的土地兼并还在继续,底层人民的劳动成果都白白与了坐享其成的统治阶级。
体制不改,根源不除,大明王朝就永无起死回生之术!
再看看抗争了一辈子的海瑞,又是否得到应属于他的荣誉呢?
妻女惨死,海门无后,事业上也因太过刚直而被同僚排挤,后半辈子都游离在实权之外。
就像《万历十五年》里所评价的一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
然而无法撼动腐朽体制的海瑞,又真的是失败的吗?
海瑞终其一生,都秉着“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的信念。他的功绩,百姓会记得,后人会记得。
正如剧里海瑞与嘉靖的“江山之辩”一样,海瑞这座高山,会永远地留在史册、留在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