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这一点,你的独立可能只是一场逃避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咨询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那就是自己在关系层面的无力感让自己倍感焦灼,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一段稳定而长久的关系对每个人而言更像是一场能力的考验,它需要我们运用新的知识并习练新的方法,在疏离和亲近之间不断地达到“动态平衡”。

一、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找与构建关系

从人性本身来说,以独立、自主、自由和自决权为代表的距离感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认可与爱,后者被称为亲近感(也被称为“聚合感”),是每个人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根据罗纳德·理查森所著《超越原生家庭》一书中的观点,这两种截然相反、相互对立的需求贯穿我们整个一生,并且随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是完全依赖父母的;大约两岁左右,我们开始尝试和父母分开,但会让父母处于我们的视线之内;随着慢慢长大,我们越来越坚信:只要我们需要,父母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于是我们可以和父母分离的时间越来越长。

与此同时,我们开始进行各种人生体验与探索。

直到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家庭,独自一人踏上了人生旅途;同时在不经意的某个时间和地点,我们又会遇见某个人,与之再来一段关于“亲近”与“距离”交替纠缠的新关系。

切换到不同的环境中,你会发现很多在关系中做到游刃有余的人,都毫无例外地把握住了“亲近”与“距离”间的微妙平衡。

职场中,一些口碑不错的管理者既能做到适时鼓励认可下属,又能赋予下属相应的独立与自主权,换句话说,对关系把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领导力及个人魅力。

放到个人情感及家庭生活中,这组关系是否能取得动态平衡则直接决定了一份关系的吸引度、舒适度及长久度。

二、良性关系本质:追逐与疏远的动态平衡

我们不妨以众所周知的金庸小说人物黄蓉与郭靖为例,从这个角度做个探讨。

众所周知,郭靖生性木讷,华筝公主一直倾心于他,但如果你仔细分析这两人的互动情况不难发现,郭靖不擅长构建关系,在关系建立的初期往往充当“疏远者”角色,而华筝公主从小芳心暗许,但一直不肯主动向郭靖说明心意,而是痴痴等待郭靖的表白,如此一来,华筝也在扮演“疏远者”角色——两人都是“疏远者”,又如何能够建立起亲密关系呢?

而黄蓉对待爱情向来坚决直接,在和郭靖的关系建立中属于“追逐者”角色,如此一来,她和郭靖的“疏远者”角色相得益彰,双方关系很快达到某种平衡。

等到郭靖对黄蓉动心之后,开始对黄蓉寸步不离,这个时候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转换,反倒是郭靖更像是“追逐者”,而黄蓉变成了“疏远者”。

事实上,不论何种形式的人际关系,唯有达到平衡才能稳定而持久。

夫妻之间更是如此。

如果妻子婚后对丈夫管得太严,就是在扮演“追逐者”角色,此时男性反而会变成“疏远者”——你越管,他越躲。

这时候如果妻子愿意转换角色,能够变得独立一些不再依赖丈夫,丈夫反而会开始倾向于依赖妻子,之前的婚姻关系才能得以实质性的改善;如果妻子死缠烂打,丈夫就会感到窒息,一旦平衡被打破,婚姻危机在所难免。

三、新时代下的伪独立:用疏远代替亲密

时下,有不少鸡汤文都在鼓吹所谓的“独立”,所谓“房子票子才是真的,爱情婚姻都是浮云”等等。

事实上,这种外表上裹着“独立”外衣的根本不是真正的“独立”,它更像是一种伪装与逃避:出于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有人则利用距离和疏远压制这种恐惧,他们比任何人更渴望亲密感,但同时又对这种亲密感感到无能为力,最后只能选择用疏远代替亲密。

在这些人心里,真正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

“只要不和他人发生关系,就不会有伤害。”

“我要在对方抛弃我之前,果断抛弃对方。”

......

或许你已经看出来了,“遗弃威胁”恰恰是这些人选择疏离的驱动源。

究其原因,这种“被遗弃的恐惧感”在我们幼年时就已经扎根于心。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记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你的父母带你出去玩儿,游乐园实在太好玩了,以至于天擦黑了你都不肯动身,不论父母怎么劝说也不想走。

这个时候,你的父母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行动,例如直接把你抱起来强行带走,而是采用了心理战术,他们逐渐走开,并对你说:“你要再不走,就留在这吧,我们回去了。”

你抬起头来,看着他们果然头也不回地往前走了,赶紧跟了上来。

是的,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父母经常会用这种“遗弃的威胁”影响他们的行为,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遗弃的威胁”会渐渐渗入到孩子的内心,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也许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害怕亲密关系正是因为“遗弃的威胁”如影随形:你害怕交付了情感和信任之后,万一对方背叛自己,你又要重新体验被遗弃的滋味儿。

四、你才是拯救自己的那个“特殊的人”。

正如《走出原生家庭》指出的那样,很多人在幼年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指导,长大后就容易产生强烈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有一个“特殊的人”给自己带来美好的生活。

他们爱上的是想象中的伴侣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觉,却逐渐丧失了面对真实的勇气与能力。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可以从两点入手。

1、了解男女思维层面存在的客观差异。

女性往往以情感需求为导向,她们希望自己所爱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一切想法,从而获得一种被理解被关注的感觉。

男性往往以行动为导向,对他们而言,能够做些什么远比在头脑中空想更有意义。

在以男女为基本构成单位的恋爱及婚姻中,你会发现多数夫妻间存在着巨大的隔膜与误会。

例如,男人为了给女人优渥的生活选择了艰辛的工作,经常在外地出差,在他们看来,赚足了钱就可以给家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可女人想要的不是这个,在她们心里,她们更渴望丈夫的陪伴,甚至于愿意为丈夫分担。

可是两个人从来没有学会好好沟通,一谈到这个点就着急上火各说各理,活生生地把自己的需求倾诉变成了一场辩论。

2、承认自己的需求,学会精准表达。

对于渴望亲密感的人而言,真实袒露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比一切更重要。

例如,你可以尝试这样的表达:

“亲爱的,你长期在外出差,这让我感觉很孤独,我需要你的陪伴。”

“我认为钱只要够用就行,再者说了,我也可以帮你分担,我希望我们多陪伴孩子成长,我需要的,更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

等等。

最后,让我们用三段话对本文进行总结及回顾:

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找与构建关系;在关系中,往往有两个相对的角色,分别是“追逐者”和“疏远者”,唯有这两股力量势均力敌相互制衡,这段关系才可能稳定而长久。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遗弃的威胁”如影随形,很多人无法和他人构建关系,假装自己独立而强大,试图用疏远代替亲密,这更是一种变相的逃避。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思维的差异,以及学会精准表达,才能慢慢走出关系的误区。

以上。

感谢您的时间。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懂这一点,你的独立可能只是一场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