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后思味、色后思淫才是常态!—《菜根谭》前集 二十六

前言:嚼菜根是个苦差,咬着硬吃的苦,还会塞牙缝。我们试一下与时俱进,打粉制胶囊、菜根涮火锅、泡酒、或许别有一番风味。

                                                  前集二十六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本义:吃饭之后再品菜的味道,咸淡的感觉都消失了。交欢之后再回想淫欲,对异性的冲动,一点都没有了。所以人们如果常用事后的悔悟去打破遇事时的痴迷,那么就能保持心性稳定,行动不会超出常规。)

人或动物食和性的本能演化到今天,靠的不仅仅是吃饱和交配就足以。

今天人们的肥胖、淫乱纵欲问题普遍存在,足以说明人们饱后不会“浓淡之境都消”、色后“男女之见尽绝”。事实是吃了还想吃,淫后再思淫——这不是某些“控制力差”的人特有行为,而是人和动物特有倾向。

人类之所以进化到今天不灭绝的原因,就是人类特有基因让你吃到吐了还想吃,让人们石榴裙下做鬼也风流。

无论人类觉醒为所谓的“人”之前还是之后,基因作用的原理一样。它让人和动物不停的“食和性”不是告诉人们多吃多交配就能好好的活下去,而是让人和动物吃的时候、交配的时候感觉到快感,很爽,让其过后念念不忘。

在生活物资资源这么发达的今天,食和性满足生存和繁衍很容易。但是人们追求快感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所以主要问题在于“饱后思味,浓淡之境不会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不绝。”

现在使人们上瘾的不是吃饱后的满足感,而是吃的过程中味蕾的快感。人们吃饱后饱足感确实能得到满足,但是会培养更加强烈的味蕾刺激欲望。

并不是说“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这句话不对之处,但是有偏颇。

假如你饿了,吃了十个包子,终于饱了。你吃第十个包子的时候确实没什么感觉,也就是“浓淡之境都消”。

可是你吃前面9个包子的时候,那感觉可是非常好的,很享受的。

这个时候菜根谭上面这句话要求的是:用吃第十个包子的感觉,去反思“吃前面9个包子”的时候不要火急火燎的,告诉自己说吃到后面,感觉也就那样。

可是人们吃包子整个感觉不是一个整体的,前面9个包子,感觉很好,他可能就记住了九个很好的感觉。最后一个包子,感觉平平淡淡,那也就记住了,一个平平淡淡的感觉。这两种感觉不冲突,而是共存的,并不是后面那个“平淡的感觉”会把前面9个好的感觉给覆盖或者抹除掉。

在食和色行为过后,人们好的感觉和平淡的感觉是9比1,不是一个量级。

故而吃完还想吃,色完还想淫才是常态。

那人们“事后之悔”有没有呢?肯定有。

多少人大鱼大肉之后回去后悔——今天减肥又失败了!

但这个后悔不是因为吃饱后“大鱼大肉”的美味感消失了,不是因为吃饱后说“这顿大餐”后面感觉一般般,而是后悔吃多了对健康不好。

大餐吃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还可能会回味无穷。

“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这句话“以事后之悔破临事之痴迷”是有道理,但是“事后之悔”不应该是“饭后浓淡境消”、“色后男女之见尽绝”之悔。

就像答案是正确的,但解题过程有误

有这么一个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龙船停在夏镇。天色已晚,乾隆皇帝带上随从,微服走访。转了几圈,肚中饥饿,见一片菜园里有个草庵,一个老太太正做饭。乾隆皇帝走向前一看,有高梁、豆子面的黑窝窝,热气里透着香味。乾隆帝作了一揖道:“我等是过路之人,腹内饥饿,能否弄点吃的?”老太太说:“请稍等,我再弄点小菜。”就在菜园里拔了萝卜、香菜、红辣椒,把萝卜等切成细丝,用葱、姜调了一盘凉菜,滴上醋和香油,端到桌上。乾隆和仆人吃着窝窝就着萝卜丝,愈辣愈吃,愈吃愈香,心想在宫廷里哪尝过这样的滋味?问问这是什么菜,回到京城也吃这样的菜。老太太道:“这饭叫'盘天卧龙墩’,这菜叫'红嘴莺哥’。”乾隆帝高兴了,说:“饭好吃,名字也好听。”
乾隆帝从下江南一直到回宫,还觉着那道菜回味无穷。皇宫的厨师哪里做过这等简单菜肴,即使按着仆人叙述的过程佐料还是不合乾隆帝的口味。乾隆帝欲让老太太进京做菜,让地方官找到老太太,老太太才知道在这儿吃饭的是当今天子。老太太为难了,进京做菜哪能做出皇帝的口味,岂不找死?便对地方官说道:“那天是圣上肚子饥饿,吃嘛嘛香,再说圣上没吃过粗茶淡饭,饥不择食,当然别有风味,圣上在皇宫不忙不饿,吃嘛都不香。我这把老身哪能经得了千里颠簸。路上出了事,你们官身也交不了差呀。请向圣上禀明吧。圣上能下旨给我修个小庵,我就永记圣上的皇恩了。”
乾隆帝是一代明君,自然明白“渴不择饮,饥不择食”的道理。

上面的那个故事,饿的时候吃嘛嘛香。不忙不饿的时候,吃嘛都不香。同样的食物,有两种不一样的体验。我们能说哪种是真的哪种是假的?

两种都是我们真实的感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把吃饱后的感觉设定就“标准”,认为这是食物的“本来味道”就是有失偏颇,不公平。

这本来就没有标准,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两种感觉会对我们行为会有哪儿影响,从而从行为了让这些“感觉”对我们负面影响尽量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但是人往往最容易记住的是刺激最强烈的那个感受。比如好吃的食物和最难吃的药,而那些平淡无奇的常常是转间即忘。

想记住那个吃饱后那个平淡无奇的感受就有点“反人类”,很难做到,甚至可以说是做不到。

那怎么办呢?

不要追求那些强刺激的东西,像不要吃美味,不要近女色,就吃平平淡淡味道的食物。常年没有“美味”的强刺激,就不会老是念念不忘,就不会有“痴迷”。这么一看,这就是佛教一直在宣扬的“修行”方式吗。

这种方法对我们普通人还是不适用。

总不能让一个个追求上进的人们都去“执戒”修行吧。

忘记“食与性”的美妙快感太难,戒掉食与性就更不可能。

综上所述,我们起码知道,在我们“饥渴”的时候,欲望是最强烈的,欲望最强烈的时候就容易“痴迷”。

我们控制不了欲望,也摆脱不了“痴迷”,但我们可以在容易“痴迷”的时候,尽量不要做决策——这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得势的时候会非常糊涂,穷困的时候反而最清醒。

欲望满足后清醒,欲望最强烈的时候糊涂。

不要在自己伤心的时候做任何决定,不要在自己冲动的时候做任何事情。

事情发生时最糊涂,事情结束后最清醒

人快死的时候最清醒,身在福中不知福时最糊涂。

以上种种,即使我们做不到,也应该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容易糊涂,什么时候清醒,什么时候感觉容易出错,什么时候判断力最接近事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饱后思味、色后思淫才是常态!—《菜根谭》前集 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