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回忆录——短暂的岁月 美好的记忆

作者:张 恺


题记:今精选部分老同志回忆文章,以《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予以在上刊发,献给七十年来在新疆地调战线上英勇献身的同志,献给七十年来在新疆地调战线上辛勤工作的人们。——编者

1952年12月,我和范成龙、王大钧三人,由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到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地调处工作。

当时,地调处中方工作人员很少,主要是苏联专家,每逢上下班时,路上全是苏联专家,就像到了外国一样。我们到地调处中方副经理余萍处长那里报到时,见到的中方人员只有四人,那就是余萍处长、刘福来科长、一位女办事员、一位翻译。余萍处长是转业军官,穿一身绿色呢子军装,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让人看起来很严肃,但一谈起话来很随便,很平易近人。他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地调处的情况和应注意的问题。我们三个人分别分配到三个地质队,名义是实习工程师,实际上是担负队上采集员的工作。因中苏石油公司实行职务工资制,但我们又是队上中方的负责人,负责队上的伙食和一些杂务工作,一年后还要向处里交实习报告,即我们所在队的地质调查报告。所以我们当时是身兼三职。

我被分配到托斯台地质调查队,在托斯台地区西部搞地质详查工作。队长是苏联专家毕赫亭,年近50岁。参加过卫国战争,身材高大,背有些驼了。队上还有一名年轻的苏联专家,也是刚从大学毕业。托斯台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的帐篷就搭在河旁树荫下。我跟毕赫亭队长一起工作,做他的采集员,负责每个地质点的采集样品和量倾角的工作,而地质点的描述由队长完成。这样我就开始了向苏联专家学习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我学会了骑马、采集样品、填写标签、丈量地层倾角和描述地质点,学会了管理一个地质队杂务工作。每逢苏联专家到乌鲁木齐开会时,我就进行自己的实习报告所需的地质填图和地层丈量工作,并且还需要补看去年他们已工作地区的地质露头。到年底收工后,我除了完成队上交给的编图工作外,还完成了自己的实习报告。当队长毕赫亭看到我填的地质图后,很高兴。在向余萍处长汇报了我们野外工作成果,余萍处长很高兴,不但通过了我们的实习报告,并让打字室将我们的实习报告打印存入档案室。

1955年,根据乌瓦洛夫的建议在克拉玛依地区布置两个地质详查队,我是北克拉玛依地质队的队长,赵白同志是南克拉玛依地质队的队长。另外在车排子艾比湖地区部署了一个普查队,姚国范同志任队长。这时,中苏石油公司已移交给中方,乌瓦洛夫被聘请担任我们三个地质队的顾问。我们的队部就设在目前采油三厂东南的克——乌公路边上。

1954年来我们队实习的朱瑞明同志转正后留我们队任地质技术员,天津大学化工系毕业的史继义同志,也分到我们队任地质员。我们这群年轻人都开始独立工作了。我们的成果是在原定侏罗系下部发现上三叠系植物化石,把八道湾煤系以下地层定为上三叠系;又发现了花园沟等许多油苗,细测了深底沟构造。乌瓦洛夫到我们队检查工作,在白碱滩的山梁子上对我深沉地说:“这里是个油海,等你老了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里的产油量将是几百万吨。”7月份乌瓦洛夫回国了,但他那创新的精神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我们的调查报告经答辩后,被评为优秀,我们队被评选为先进集体。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了黑色的原油——大油田发现了,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他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现的第一个大油气田,使全国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储量和原油产量任务。

管理局总地质师杜博民同志让我编写克拉玛依的总体勘探设计,并采取了一竿子插到底的政策,把我自地调处调到克拉玛依勘探处负责地质工作,把地面地质调查工作继续到地下去,与原油区的勘探和开发工作结合起来。1956年3月份我离开了地调处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我离开地调处快45年了,但在我的一生中永远怀念着这短短的三年,怀念那些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贡献青春、贡献出一生的地调尖兵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回忆录——短暂的岁月 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