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外国的经验及其借鉴

【独家推荐】“连线华尔街”第六期: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外国的经验及其借鉴
编者语:本文为巴曙松研究员发起主持的“连线华尔街”活动第六期内部交流纪要,由巴曙松研究员和牛播坤博士共同整理,仅供内部交流,请勿转载。

【本期主题】

利率汇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大趋势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外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

【主讲嘉宾】

丁大庆博士,Solar Wind Capital& Risk Advisors, LLC创始人。拥有超过17年的美国华尔街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丰富经验,其金融领域的知识和风险管理的经历涉及众多的资产类别,金融工具,以及广泛的传统资本市场交易手段和另类资产管理的投资策略。

丁大庆曾在数家著名金融机构担任风险管理的高级职位,历任美国公司KPMG Peat Marwick LP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咨询经理,德国银行Bayerische Hypo Vereinsbank董事和风控副总监,法国证券公司CDC IXIS Capital Markets North America董事和风控总监,加拿大保险公司Manulife Global Investments资深风险官,以及大型对冲基金D. B. Zwirn &Co LP和Woodbine Capital Advisors LP的首席风险官。

丁大庆先生曾先后担任国际风险管理师协会(PRMIA)大波士顿地区共同董事,大纽约地区指导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委员,并促成和陪同PRMIA主席David R. Koenig先生首次访华,为PRMIA与国内金融机构及风险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丁大庆获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硕士学位,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空间物理博士学位,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工商硕士学位,主修金融。并曾在八大常青藤学校之一达特茅斯学院的物理和天文学系从事理论和计算空间物理的研究工作。

【会议纪要】

一、金融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显著提高了流动性风险因素的重要性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机构贷款利率在二〇一三年已经放开,存款利率在今年也可能会放开;并且随着人民币的逐步国际化,汇率开放的步伐也会加快。今后人民币还会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区间也会进一步变宽。

在这样的新环境下,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在交易所市场上,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已相继推出,很快还会推出个股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在柜台交易市场和零售市场上也出现许多结构性融资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与此同时,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商业竞争需要不断探索业务创新,寻求商业模式的转型,和探索走国际化的道路。另一方面, 金融脱媒现象也进一步深化。一些非金融机构如阿里巴巴,百度, 和腾讯等则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开展网上金融业务,逐步蚕食并且严重冲击传统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一些原来不明显的风险因素变的越来越重要了,例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以及利率和汇率的波动性等。另外, 以前不经常发生的风险事件也频繁出现了,例如去年六,七月间和十二月两次导致短期利率暴涨的钱荒,实质上就是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风险事件。

那么,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怎样做?今天通过重温几个外国的金融机构在类似的市场环境下流动性风险事件的经历可以为我们针对中国当今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一些非常宝贵和有益的经验,教训和借鉴.

二、流动性风险案例

首先,我们对风险的定义是:与某种特定的风险因素相关的意外资本损失。风险因素可以是与金融直接有关的,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杠杆风险等。风险因素也可以是和金融不直接相关的:如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税收风险, 声誉风险等。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流动性风险。然而流动性风险又可以分为两类: 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前者指的是一个机构是否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用合理的成本融到资金;后者指的是一个机构是否有能力在短时间内以合理的价格卖出资产。

1、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美国储蓄贷款协会的行业危机

美国储蓄贷款协会(Savings &Loan Association)有近二百年历史。第一家机构于一八一六年在费城成立,其业务模式也很简单,就是在当地吸收储蓄存款,然后发放民用住宅房屋贷款, 后来也包括发放汽车贷款和私人贷款。到一九七〇年,储蓄贷款协会行业发放的房屋贷款占整个美国市场的50%左右。储蓄贷款协会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一九三二年美国通过联邦房屋贷款银行法案,从而使得储蓄贷款协会可以从联邦房屋贷款银行拿到低息贷款。此外,二战以后,美国有很多退伍军人回国,对房屋的需求增加。同时美联储(Federal Reserve)还允许储蓄贷款协会可以以高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0.5%吸收存款。

在一九三三年,美国通过了大萧条后著名的银行法案, 其中的条款Q限制银行存款利率。在美国对银行存款利率的限制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上旬才逐渐解除。五十年代美国市场利率上升。进入六十年代下旬,金融脱媒开始, 市场上出现货币市场基金。银行也以货币市场账户等金融新产品进行竞争, 目的在于绕过存款利率上限的障碍并吸收更多存款。从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美国经济低迷,石油危机爆发又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滞涨的经济环境下, 当时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和基准利率都在高达两位数以上, 导致了储蓄贷款协会的商业模式受到严重影响。其原因是储蓄贷款协会的存款以短期为主,随着利率上升而成本增加;然而储蓄贷款协会的贷款又都是长期固定利率的,从而不仅导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而且还使得资产负债表的利率风险大大增加。

一九八一年美国通货膨胀年率高达13.5%。当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将短期利率一下子提升到20%时,储蓄贷款协会业务陷入了空前的困境。有的储蓄贷款协会采用庞氏骗局,以收新存款偿还旧存款; 有的储蓄贷款协会在监管放松的环境下盲目追求高回报投资, 从本地熟悉的低风险民用住宅房屋贷款市场进入外州不熟悉的高风险商业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 以及农业贷款等新市场;还有的储蓄贷款协会则在收储和投资这两方面同时铤而走险。

一方面由于储蓄贷款协会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和能力有限, 高风险投资失败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另一方面由于监管机构人员有限并监管不严,从而使得问题由小变大积重难返, 造成了整个储蓄贷款协会行业的危机。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共有七百四十七家储蓄贷款协会倒闭,大约占整个行业的23%,当时损失约一千六百亿美元。最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出手相救,专门成立了RTC资产管理机构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来处理危机,最终损失近三千七百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由纳税人买单。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 利率波动性风险, 融资流动性风险, 和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还可看到,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融资管理, 投资管理, 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很容易出现问题,一旦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使得整个行业受到巨大损失。

2、一九九八年俄罗斯债务危机引发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导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LTCM)对冲基金崩盘。

著名的LTCM对冲基金于一九九四年二月成立。基金创始人John Meriwether原是索罗门兄弟公司的副主席和债券交易部门的主管。基金精英团队中还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LTCM对冲基金成立之初便集资超过十亿美元,数额巨大。基金一开始连年盈利:九四年回报率为21%,九五年回报率41%,九六年为43%。在这种情况下,LTCM著名的收敛套利交易策略在华尔街已不再是秘密,当时许多对冲基金和国际投资银行都在做类似套利交易。

LTCM具体交易策略之一是国债固定收益的利差套利:如做多西欧和日本国债同时做空美国国债。由于国债套利盈利微薄,所以需要用二十五倍的高杠杆。此外,LTCM其他主要的交易策略还包括新兴市场国债套利:如做多俄罗斯国债同时做空美国国债;同一公司异地上市股票套利:如在伦敦做多壳牌石油公司同时在阿姆斯特丹做空荷兰皇家公司;做空S&P500波动性套利;和高达二百五十倍杠杆的金融衍生品掉期套利等等。尽管LTCM用了许多种不同的套利策略,但是基本上LTCM还是做了一个非常大的牛市的盘。

值得指出的是, 在资本市场交易时, 杠杆是需要用保证金来维持的。头寸盈利时杠杆对公司有利,但是头寸开始输钱时或者保证金资产价值下跌时,公司就会被要求追交保证金。如果出现流动性问题而无法追交保证金时, 公司就只能被强制平仓,接受损失。还要指出的是, 美元和美国国债是公认的低风险安全港金融资产。一旦世界上有风吹草动,如金融危机或战争爆发,投资者往往会立刻抛弃高风险资产而抢购美元和美国国债。从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LTCM牛市的大盘开始一点一点输钱。后来除了兼并套利外,LTCM几乎所有其他的套利交易策略都输钱。不仅做多端输钱,而且做空端也输钱。LTCM一下子深深地陷入了流动性风险的漩涡:既无法融资又无法变现。到一九九八年夏末秋初俄罗斯卢布贬值国债违约时,LTCM损失了近四十六亿美元,其中包括金融衍生品掉期套利损失约十六亿美元,做空S&P500波动性套利损失约十三亿美元, 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国债套利损失约八亿多美元, 同一公司异地上市股票套利损失约三亿美元, 等等。一方面, 由于LTCM是对冲基金,美联储不能直接救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对冲基金和国际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做类似的套利交易,也同时发生类似的问题。这时如果让LTCM直接破产将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后来美联储不得不组织十四家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国际证券公司出资接盘, 稳定市场。然后这十四家金融公司又用了近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慢慢清盘, 最终化解了LTCM对冲基金崩盘带来的危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与市场流动性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往往在发生危机时,市场流动性会大大下降。市场流动性不好时,对于采用高杠杆做交易的金融机构是非常不利的。一个很大的基金公司也可能由于没有管理好市场流动性风险而陷入致命的危机。另外,如果事先做一些全面的和有针对性的压力测试的话也还是应该能够看出LTCM牛市大盘的缺陷和局限性的。

3、金融脱媒后的商业模式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

传统上人们投资和融资都是通过银行来完成的。金融脱媒指的是有存款的人不把钱放在银行而直接在市场上投资, 同时需要资金的人不向银行贷款而直接在市场上融资。当投资和融资都不用经过银行时,银行传统的金融媒介作用被减弱。金融脱媒在美国始于一九六七年。当时这样做是为了绕过美国银行法条款Q对有联邦政府担保的银行储蓄帐户设置的利率上限。后来到了九十年代下旬,金融脱媒变得越来越流行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金融脱媒与流动性风险在英国的例子。

英国的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是在一九六五年由两家英国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建屋互助会 (Building Society)合并后成立的。当时的北岩银行商业模式很简单,收民间储蓄存款和发放居民住宅房屋贷款。后来业务发展很快, 到九十年代末北岩银行成为英国房贷发放最多前五家公司之一,并且于一九九七年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

二〇〇〇年左右北岩银行管理层做出了改变商业模式的激进决定:先通过在英国和国际货币市场进行短期融资,然后利用短期融资发放房屋贷款,进一步再将房屋贷款打包并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卖出,最后将获得的资金用来偿还货币市场的短期融资并从中获利。这样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与一个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相比风险偏好大不一样。当75%融资来自货币市场后,传统银行变成了高速运转的金融工程作坊, 其获利的前提不仅需要货币市场正常运转,而且还需要资产证券化市场同样正常运转。

在美国次贷危机前,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运转非常成功。但是当次贷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市场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相继被冻结。二〇〇七年九月十二日北岩银行深深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无力偿还到期的融资,北岩成为英国银行史上一百五十年来第一家不得不向英国中央银行请求援助的银行。在拿到30亿英镑紧急融资后, 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得到缓解。然而当北岩银行问题被媒体报道后,存款人开始挤兑,北岩银行网站立刻垮掉。九月十四日北岩银行所有门市部外都排起长队,十亿英镑存款, 约占存款总量5%, 一天内被提取。第二天又有十亿英镑被挤兑,导致北岩银行股票连续两天分别下跌32%和40%,一开始的流动性危机终于变成了银行挤兑危机。

此后,英国央行宣布为所有存款提供担保,稍微稳定局势。但英国央行仍然找不到买家愿意接盘,北岩银行最终不得不被国有化。北岩银行二〇〇七年损失约一亿七千万英镑,二〇〇八年又损失近五亿九千万英镑;而为救北岩银行, 英国政府债务增加了近一千一百亿英镑,使得国债占GDP比例从37.7%一下升至45%。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与传统银行相比,金融脱媒下的金融机构不仅仍然面对传统银行的利率风险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而且还要面对新的商业模式风险。特别是当伴随着金融脱媒商业模式而来的高流动性风险不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管理时,流动性危机很容易转化为其他形式的更严重的危机。

4、汇率市场化情况下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九四四年七月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从而确立了金本位的汇率制度。这样一来, 二战后发达国家货币之间大多为固定汇率。尼克松任总统期间,美国一九七一年八月单方面宣布美元脱离与黄金的挂钩,于是发达国家货币与美元之间变成了浮动汇率。尽管如此, 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外汇仍然选择与美元固定挂钩。例如从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六年,泰国选择固定一美元换二十五泰铢。

当时泰国经济发展很快, 每年GDP增长在9%左右,通货膨胀控制在3.4%-5.7%。由于经济好,很多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泰国还借了大量外债。一九九七年泰国经济开始下滑, 五月中左右,国际外汇市场开始做空泰铢。尽管泰国政府坚持不贬值,但是到六月底泰国政府外汇储备用完无法再干预外汇市场。七月份泰铢被迫贬值50%左右,变成浮动汇率。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的过程中,由于资产是国内货币,负债是外债,导致债务平添一倍。连泰国最大金融机构金融一号公司 (Finance One) 也破产了。泰铢贬值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安排了209亿美元营救计划,稳定了泰国经济,直到四年后泰国经济才复苏。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大规模的汇率动荡可以严重影响资产价值及负债偿还能力,从而使汇率风险转化成为严重的市场流动性危机。通过上面几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从一个基金到一个银行,乃至整个国家, 管理好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概况

1、美国金融风暴前,学术界已经指出了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得到监管机构的足够重识

在原有巴塞尔资本协议1和2的框架中,银行资本充足率并没有对流动性风险提出任何具体要求。虽然在实践中风险管理人员也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监管要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风险管理人员一直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分开处理。这种人为地把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关系隔裂开的做法大大低估了流动性风险对整个金融机构盈利、资本金及偿付能力的影响。不幸的是这种局面一直持续, 直到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爆发。

2、美国金融风暴中,人们发现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有密切的联系

美国房屋市场泡沫开始破裂时,次贷信用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结构金融产品信用质量,继而导致做结构金融产品的投资平台融资困难,接着引起与结构产品投资平台相关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并影响银行的偿付能力, 最终引起了一场巨大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美国大的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最后被迫卖給了JP摩根,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证券卖给了美洲银行, 美国国际集团 (AIG) 被政府救助, 等等。另外还有许多外国大金融机构也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一直到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后,人们才充分认识到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重要性。金融风暴给监管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上了一课。

3、巴塞尔资本协议3框架下,流动性风险第一次被明确地纳入监管范畴

在弥补了巴塞尔资本协议1和2的不足之后,最新公布的巴塞尔协议3首次明确提出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监管。巴塞尔资本协议3中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有两个概念: 其一是流动性覆盖比率 (LCR),指的是在压力测试条件下,银行一个月内是否有足够流动资产用来支付债务; 其二是净稳定融资比率 (NSFR),指的是在压力测试条件下,银行一年之内是否有足够流动资产用来应付净现金流出。

在巴塞尔协议3的规定中,管理流动性风险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考虑市场流动性风险,要分析市场价格变化对公司盈利亏损的影响;第二步是分析融资流动性风险,要进行资产负债现金流的估算;根据前两点分析的结果,第三步是要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精确地估算公司整个资产负债表在缺乏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时有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在总结前三条的基础上,第四步致力于确定流动性风险的触发应急的融资计划,根据流动性压力测试的结果来制定适当的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治理框架, 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等。

4、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就是要分析金融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融资资源来承受意外的市场扰动

说起来虽然简单,就实施而言,设计和使用一个准确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系统并使之能够自动地和重复地完成上面所描述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却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任务。因此巴塞尔协议3给予各国银行一个五年的过渡期以达到上述要求。另外,各国在实施巴塞尔协议3时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修改。

5、美联储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3的要求,美联储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做了下述建议。第一点是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即要求制定触发应急的融资计划;第二点是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即要求完成流动性覆盖比率 (LCR) 的计算和净稳定融资比率 (NSFR) 的计算。另外,根据Dodd-Frank法案压力测试规定,对于大银行还有第三点, 这就是要求完成全面流动性评估(CLAR)。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建议具体内容还包括:美联储要求压力测试时既可以根据模型计算也可以根据规则计算;美联储规定流动性资产分为三类,与巴塞尔协议3一致;美联储还规定了比巴塞尔协议3更严格的高流动性资产定义,即只有美国政府和政府机构发行或担保的债券才能称为高流动性资产。美联储还要求在实施巴塞尔协议3时要提前两年完成。这也就是要求到今年年底银行流动性覆盖率(LCR)要达到80%,以后每年增加10%,到二〇一六年底完成100%。

此外,美联储还规定了有效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具体框架指南,内容有:
A) 包括多种假设情景
B) 具有前瞻性
C) 含有不同的时间段:隔夜,三十天,九十天,一年等
D) 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来确定流动性资产分类
E) 将结论纳入触发应急的融资计划
F) 与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关的政策,方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包括数据,模型和报表
最后,美联储还规定了两份新的流动性风险特殊报表,专门针对:
A) 影响全球性系统风险的重要银行
B) 外国银行
C) 银行控股公司

四、中国与美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差异

二〇一三年十月份,银监会发布流动性风险管理试行草案。草案中流动性风险管理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其定义与巴塞尔协议3一致,指的是在压力测试条件下,银行一个月内是否有足够的流动资产用来支付债务;第二个指标是存贷比, 即贷款与储蓄存款的比例, 银监会的要求是不超过75%;第三个指标是流动性比例,即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 银监会的要求是不低于 25%。

与美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相比,中国的指标更加静态。美国进行压力测试时,可以根据模型计算也可以根据规则计算,中国只能根据规则计算压力测试。高质量流动资产的定义也不一样。最后中国需要一个五年的过渡期,即今年底流动性覆盖率 (LCR) 达到60%,以后每年增加10%,到二〇一八年底达到100%。

五、国外现代化金融机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大趋势

首先要明确的是企业风险管理本身只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开展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减少意外资本损失从而能获得最好的风险调整后的回报。

第一、要建立集中化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相较以前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地区进行风险管理的分割方法,现在的趋势是把所有业务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国家的业务都集中起来进行风险管理;此外,建立全面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时,要把金融风险因素和非金融风险因素结合起来,用不同系统设备做全面的风险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分析和管理。

第二,要建立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风险管理团队建设包括招聘有资深经验的风险管理人员,设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从董事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到管理层设首席风险官。董事会确定公司风险偏好、并处理重大风险管理事件。由首席风险官主持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带领风险管理团队和负责实施具体风险管理的方案和规划,例如对企业员工进行风险管理教育, 建立风险管理指标和流程,规定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等。

第三,要实时化进行数据收集和信息更新。利用现代化的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手段把不同粒度的风险管理信息和分析准确地送到有关人员和领导手中,使得他们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有效地做出战略和战术商务决策。

第四,要积极主动提供企业风险管理服务。除了要像风险警察那样认真维护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 风险管理人员还要像风险顾问那样积极配合帮助业务部门及领导层及时发现意想不到的潜在风险,寻找对冲风险的方案和手段以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本损失。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风险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上市场的发展。在利率汇率市场化过程中,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中国金融改革不仅会遇到许多机遇, 而且还会遇到以前没遇到过或者不熟悉的风险挑战。要警惕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来的新的风险因素对现有商业模式的冲击,要防范于未然。因为市场变化快,风险管理要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金融机构要走出被动的风险管理旧模式,建立和健全积极主动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新模式,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能够在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问答环节

Q1:从欧美经验看,商业银行在经历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过程中,负债端成本不断上涨,对应的资产端投资配置战略是否有规律性的调整?

A1: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处理好利率对资产负债的关键期限时点的敏感性问题。由于市场利率变化,融资成本提高,所以要尽量缩小期限差异对利率敏感性。尤其是考虑在关键时点上,如1月、3月、6月、1年、5年、10年乃至30年时点,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如何。如果可以把敏感性降低,则对冲了利率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才是最要紧的。前面例子中,储蓄贷款协会就是因为不熟悉业务造成不良资产,不是不可以追求高回报,而是应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去追求。

Q2:银行同业业务迅速发展,负债管理不稳定性提升,银行从依赖稳定存款到依赖货币市场方向变化,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上升。对方向的变化有何评价?

A2:提供高利率银行产品,掌控关键时点上资产负债表上的利率风险。货币基金出现使得存款流失,美国银行设置货币基金账户,绕过存款利率的限制,存钱在这类账户可以获得类似的回报,避免存款流失。国内短期货币基金回报高,如果银行开放储蓄存款,收益为6%是否也可以缓解流失,美国经过几十年后存款利率限制才取消,在这过程中,新的银行账户产品出现,能够给存款人货币基金的回报,抑制存款人提款的积极性。此外,货币市场基金大多是短期的,资产大多是长期的,如何消除资产负债期限差异对利率的影响,要考虑关键时点利率风险的对冲。

Q3:影子银行市场份额大,它的流动性脆弱性更大。08年金融危机后,系统性风险被放大,巴塞尔协议三只侧重单一银行,是否对银行系统的管理应该更完善?

A3:如果考虑系统性风险,职责在于监管机构。巴塞尔协议3作为监管手段,是对具体银行而言的,而不是系统性的描述。美联储有银行数据,如果做压力测试,则可以对整个系统的系统性风险有很好的了解。

对单个银行来讲,做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时需要考虑极端情况。如果北岩银行有压力测试,假设货币市场无法融资,资产证券化市场无法打包卖出,则银行便会了解系统性风险对它的影响。单个银行,做压力测试除了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还要根据自己对市场、经济的分析做更极端的适用的测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外国的经验及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