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沟通,分为I型沟通,跟U型沟通,我们太喜欢使用以我为中心的I型沟通了,而忽略U型沟通。
看上去你是在帮助ta解决问题,你是为ta好,被这些浓浓的“善意”包裹着,你就察觉不到那些潜意识里,传递出来的信息,它包括了:规劝、说教、训导、评论、警告等。
在这种“帮助”下,反而剥夺了ta 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ta 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被指责了、被威胁了,可是因为你是为他好嘛,所以他因而即使感受到感到内疚、羞愧、愤恨、自卑,也都像包裹在棉花里,无处释放。可想而知,对两个人的沟通,完全不加分。
他可能用自我封闭的方式来防御,保持沉默,关上沟通的那扇门, 不愿意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对沟通造成的两种“破坏”
1.让对方自我封闭,关上沟通大门
我们很难面对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因为生长环境、社会、习惯等原因,我们会认为,负面情绪都是“坏的”,沟通的目标是为了尽快消除负面情绪。听听看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有什么好哭的;忍一忍就过了啦;不要哭了,你应该坚强一点,你应该阳光一点……
似乎每个人每天都应该是正能量满满的,但你要知道,对方的情绪就在那里,并不会因为你想要消除它就真的没有了。
其实,你沟通的目的,是想帮助ta尽快走出负面情绪,可是,我们不自觉地用了“I型沟通”,否定ta的情绪。这种沟通的方式,又进一步让人产生羞愧、自责、内疚等负面情绪。
Ta可能会疑惑:我是不是不该这么脆弱啊,我是不是做错了,我以后不能再在别人面前流露出悲伤的一面了。
而且你仔细想一下“不疼、不疼、肯定不疼”这种话是从我出发,是为了缓解我的焦虑,我的焦虑是缓解了,却把他独自留在角落消化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沟通不当,还会导致更激烈的战争。
2.自我辩解,造成争执冲突
有时候,同事虽然说“请大家给点建议”,但他的意思绝不是自己的价值,被一再否定。
在I型沟通的模式下提出自己的意见,就会以“我”为中心,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度,很自然会做评价、下判断,习惯性用语一定是: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直接给结论,说他的方案不好,就会激发他的自我防御,不断为自己辩解,开会从讨论变成辩论,沟通根本没在一个频道上,只带了嘴巴来开会,没有带上耳朵。与沟通的本来目的背道而驰。
我们每次都着急着“说”,而忽略了“听”,其实欠缺的不是说话的技巧,而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四、沟通的核心:课题分离
会产生“I 型沟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忘记了:该以“谁’为中心。
我们总是忍不住把自己的立场放进别人的问题中,替别人去评判或解决。我们忘记的是,不管是他的痛苦、委屈、失望、难过……都是属于他的人生,他才是他自己生活的主角。
如果你想和他建立沟通,需要调整到他的情绪频道上,围绕他为中心,这时的沟通方式,主语就不再是“I”了,而是“YOU”:你认为、你觉得、你感受到了……
我们把这种沟通方式,称为“U型沟通”。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它的核心概念是:谁困扰,谁负责。
具体应用在“沟通”上,就是:ta困扰、ta负责,以ta为中心。
五、办法
1.学会发放邀请卡,打开ta的话匣
以ta为中心,就是邀请ta表达,把话语权留给ta,让ta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哦、是这样啊?愿闻其详、展开讲讲、我想听听你的想法……”,这些话,看上去没有任何信息量,既不包含你的建议,也没有任何评价。可是,它们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我很期待听到你的感受;我尊重你的想法和情绪;我希望更多地了解你……
它们就像是一张张“邀请卡”,让他打开了沟通的大门。
以“你”为主语,说出“你” 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共情,其实就是为了显得自己很共情,我们所谓的倾听、尊重,只是想让自己“扮演”一个善解人意之人。对方是会感觉到的,所以它达不到沟通真正的目的。
像“误以为共情”这样的沟通误区,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2.学会提问,让ta 自己找到答案(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当他的学生向他提问时,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不带预设”的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更深层的问题,生成自己的答案。
“不带预设”,就是不含任何“我”的价值判断,而是引导别人自己说出他想说的话,苏格拉底把自己的这种方法称之为精神的”助产术”——要知道,助产婆只能帮助孕妇生孩子,而不能代替她生孩子。
你告诉ta答案,和ta自己找到答案,结果可能会是一样的,但是效果截然不同。一个是被动地接受,让人觉得,这是你硬塞给我的事;一个是主动地发掘,让人觉得,这就是我自己思考出来的答案,是我自己的事,ta会更愿意承担这个责任。答案也可能不一样,ta也许会带给你你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的惊喜。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沟通。我有一个在台湾做杂志的朋友,他告诉我,但凡是做沟通相关的选题,销量都是最好的。足以见得,人们多么渴望成为一个擅长沟通的人。
我们学了很多技巧。我们学会主语都换成“你”,但心里还是以“我”为中心;我明明说了“你看上去很难过”,但你发现,对方根本没有感受到。
这种时候,往往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沟通背后的真实诉求。
在所有技巧的背后,有一个最根本的心法,那就是:沟通,是为了确认一些感受。确认我被你看见了,确认你跟我站在一起,确认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这个微小而迫切的愿望,发起一次又一次沟通。
如果能确认这一点,那么不管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完全失去信心。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自己的路上,一直走,我们自己解决过很多困难,有过很多办法。只是有时候很孤独,需要在你爱的人那里得到一点确认。
让沟通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