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第五课(夏锋)        2021年3月21日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的确如此,人之所谓伟大在于他有思想。可正是因为有思想,人就有了很多有概念与名相。譬如,高频概念-----幸福。何为幸福?济群老师在书中这样界定:“幸福就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核心语汇:“不稳定”“感觉”。一眼就知道幸福是变化的,不稳定就是在变化之中;而且是主观判断,“感觉”。可想而知,幸福与否取决于个体的心态,而与物质关系不大。拥有同等的物质的双胞胎,同一时刻他们的幸福肯定各不相同,因为那一刻的个体心态绝对不一样。  明了何为幸福?我们就能知晓如何获取幸福的路径。那就是济群老师说的,体征生命真相。明澈“我”是谁?一切都会豁然开朗。然后,再慢慢消除自己多生累劫不好的习气----按老师的话就是消除恶性需求和烦恼。幸福就在当下。对于我,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老师,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幸福,那我的幸福就是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长大以后都能成为佛弟子同证菩提。其余的都是浮云。教育与家庭是我修行的道具。行走在教育与家庭,从而串联起这个社会、整个世界。很多时候,我都会激动地告诉自己,幸运的我终于找到了我的使命,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那就是用佛法的善巧方式救度众生。舍此无他。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快乐只是对痛苦的缓解。我能能理解接受。不苦,来的时候为何哇哇大哭?不苦,死的时候,为何紧闭双目(不愿再看这个爱过痛过恨过的世界)?生与死,告诉我们的人生本质为何物。学佛之前痛苦时,我就会去读书,在书里缓解自己的痛苦。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一种麻醉或自我安慰、疗伤。因为,同样的类似的痛苦再次袭来时,我还是无法主动去应对,只有靠书籍来疗伤,不能彻底根治。只有对来自于哪里弄清楚,才能究竟解除痛苦,得到幸福。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正确认识必须“我”。06年我学佛时,我就听师父讲过这些,当时就明白“我”是四大和合的一个假的存在。但没有生起真正的受用。直到修了四加行后的几年,我才慢慢能得到无我的受用。“我执”就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这个无明障壁了我们的本有真如。佛教提出“无我”,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真相:现象是有的,但这个想象背后的本质是空的。缘起缘灭:因缘具足,事物有了;因缘不具足,事物灭了。只有认识了这些,认识了自己,面对一切与“我”有相同特质的万事万物,你就不会被迷惑,从而能得到受用----做自己的主宰,不被外境外相內境内相所牵引,做到如如不动而浩浩应机。 从认识我到对生命真相的体认。其实是一个问题。生命的轮回也是这样的。人与人肯定存在缘分。就如同今天我认识了你,明天见到我就会可能叫出你的名字或者会对你点头颔首打个招呼。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禀赋、性情,也是与他(她)“昨天”有关。昨天努力学习,今天就会一点拨就豁然贯通。肉身会坏掉,但我们的心会储存着这一世的业(身口意产生的作用或影响)像烛火一样点亮下一个生命体。下一个生命体的呈现与这一世息息相关,这是毋容置疑的。所以,不同生命形态是内心发展的结果。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明因知果,直面人生的逆境顺境,从容淡定面对。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生活得很幸福。物质无忧,财富自由,儿女孝顺成器,自己身体康健。但很多的时候,我都巧说佛法,但因为我的修行不好导致他们仅仅是表面的认同,其实内心是不屑的。但有一点,他们都能接受:行善。可悲的是,为何要行善?他们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积德,有好的福报,然后自己这一辈子就得边行善边好好享受这些福报。不然,不就白白努力白白过了这一世?那就亏大了。而处于痛苦的朋友,他们身上的陋习没有办法去改变。因为,他们没有这种素质认识到这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我之所以参与济群老师的修学,是想能不能有一些更普世的方式给他们真正的助益?富贵学佛修行,贫穷的也愿意学佛修行。让他们富贵得明明白白,贫贱的也不再稀里糊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愿为了众生成佛而行走在尘世间。这也是我活着的意义。终生与我同一体,为了众生,我愿意在尘俗颠沛流离而对他们不离不弃。真诚希望更多的人,给我指引,达成此愿。亦是为第五课学习的收获。感恩济群老师与宽容慈悲的修学的同修!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