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4)‖八佾第三

        今天继续学习论语,“八佾(意yi)第三”的部分章节内容。

        (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二)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佾:行,列。每佾8人,八佾共64人。周礼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48人),大夫用四佾(32人),士用二佾(16人)。

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国的三家大夫。

        【译文】(一)孔子谈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是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二)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祭祀祖先完毕后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是庄严肃穆的天子”,这诗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三)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礼吗?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乐吗?”

        在孔子时代,鲁国的大夫孟孙、叔孙、季孙掌握了鲁国政权,季孙氏是正卿,按照周礼规定,只能欣赏四佾的舞蹈,但他却用天子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不仅如此,季氏等三家权臣在祭祀祖先完毕之后竟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对于这种违犯周礼、礼崩乐坏的现象,孔子非常感伤,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仁德,还能讲礼、乐吗?

        礼之本即仁,礼必隨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无可变。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是蕴藏于内心的,它必须通过礼乐这种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习收获:守规矩,讲礼乐,是我们每个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即“德于配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打卡(4)‖八佾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