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每每提到德育,就不由地想起某些专家的叮咛:千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其实反过来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顾虑,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有太多可挖掘的德育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尽之责。《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首先教材是我们依托的主体。通过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古人写文章即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精彩的至理名言。即便是一年级简短的课文背后也蕴含着深意。的意识,并且鼓励学生付之于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品德。

        其次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孩子都喜欢看童话故事,提起童话中的人物如数家珍。我们可以走进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关注的话题,并借助他们心中喜欢的人物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白雪公主的善良、穿新装皇帝的愚蠢、匹诺曹的谎言使德育工作变得更丰富和有趣。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了课前背诵古诗的时机,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渗透情感教育。比如将送别主题的诗放在一起背诵,让学生一次次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从而懂得珍惜朋友之情,促进了互助互爱的品德的形成。

        再者语文教师还要以自身的人格育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古语也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教师人格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真善美,崇高卑劣,教师用身教来印证平时的言教,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作为语文老师,,更需要具备良好的素养和足够的耐心。细节决定成败,积微成著的做法在低年级尤为重要。课堂上哪位同学不舒服、哪个同学的学具不全,老师及时予以关注,并组织学生在课间去关心帮助他们,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平时无论看到谁的座位旁边有遗弃的东西,还是走道或校园中见到的废纸,我都会捡起来。发现水龙头没关紧,我也会快步上前。所有的一切不为别的,只因为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一个需要给学生作榜样的人。学生的进步就是最大的回报。

        回想起课堂内求知时专注的目光,操场上玩耍时和谐的场面,不都是我们作为最值得自豪的成就吗?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