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鸟育儿笔记:熊娃无故“消失”8小时,回家我问了她3个问题

上周我娃新结交了一个好朋友,两人如胶似漆,有一次一直从下午玩到晚上8点多才回家。

以前我娃也会因为玩得忘记时间而让我一顿好找,但晚上8点多还未回家,这种事情以前可从未发生过。

我娃回到家,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敢出声,眼睛眨巴眨巴地看看我然后又看看爸爸,像做错了事情一般等着家长的发落。娃爸不发话,只“哼”了一声,然后走开了。这娃回家之前我和娃爸达成了共识:等会儿这孩子回到家,不要着急发火,我来教育。娃爸回自己房间了,我娃就开始把目光转向我。


在她的一脸困惑中,我开始问她。

妈:肚子饿不饿?有没有吃过晚饭?

娃:已经吃过了。(怯生生的,因为我们之前就教育过她,不要随意在其他小朋友家吃饭。)

妈:那你去帮我把饭热一下,我还没吃饭。

娃:好的妈妈。(然后她真照做了)

我吃饭的时候,一句话也没多说。她就坐在我旁边看着,玩弄着自己手中的玩具,一直等我吃完。

妈:我现在吃饱了,你能跟我讲一讲今天下午你去了哪里吗?

娃:我先是在小区的广场玩,然后跟几个小朋友去了小区另外的大广场,后来有个小朋友邀请我去她家里,我就去了。

妈:后来一直在那个小朋友家玩吗?

娃:是的,我没有去其他地方啦。

妈:那晚饭也是在她家吃的吗?

娃:嗯嗯,我本来不想在她家吃饭的,她爸爸妈妈都留我吃饭,说吃完饭送我回家……

妈:然后你就答应了?

娃:嗯。

妈:你知道你今天在外面玩了多长时间吗?

娃:不知道。

妈:一个下午。现在已经晚上8点多了。

娃:哦。

妈:爸爸妈妈特别着急你知道吗?

娃:哦。

妈:我都急疯了,虽然我知道你不可能出小区,但一个孩子到晚上八点多了还没回家,我们怎么可能不担心呢?

娃:(不说话,有点意外地看着我。)

妈:你没带电话手表,也没有提前告诉我你去了哪里?在和谁一起玩?我问了所有小区里认识的家长,都说没有看到你,你说爸爸妈妈能不着急吗?我们家你就是个宝贝,爸爸妈妈特别害怕你有个啥事。你知道吗?

娃:妈妈,会有啥事呢?

妈:比如,你不小心摔伤了;比如,你遇到了坏人。

娃:妈妈我知道啦。(此时她脸上还有点小窃喜)

妈:妈妈特别希望你能明白这一点,当你长时间不回家,我们会很担心的。所以你能做到不让我们担心吗?

娃:我应该怎么做妈妈?

妈:你说呢?

娃:早点回家。不要在别人家吃晚饭,玩太长时间。

妈:对的。要想着爸爸妈妈在家里会着急的。下次记得带上电话手表,另外如果决定要去别人家玩,或者换一个地方玩,一定要记得提前和爸爸妈妈说一声,这样我们就知道你去了哪里。有事情也知道去哪里找你。

娃:好的妈妈。

总算告一段落。对于这件事,我想说3点:

01 、遇到事儿,不要着急火急火燎“慢下来”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最有用?什么事情会让孩子记忆尤深,长大后依然能够成为他内心深处的行为准则?

肯定不是挨打受骂。被父母打被父母骂,这可能也会让孩子记忆深刻,但绝对不会成为他长大后的行为准则,被打被骂被责备后还不能被抚慰,这只会成为孩子内心深处的一道伤疤,而这道伤疤如果长期不能治愈,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判断。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敏感脆弱的小孩,它需要我们用爱的方式去抚慰。

那些让孩子记忆深刻,又能长期影响他的行为,成为他内心准则的,一定是基于“爱”,真正让孩子听进去的东西。我曾听一个老师他的故事:有一次他因为嘴馋偷了小卖部的一块糖果,他非常开心地给妈妈分了一小半。结果妈妈说的一句话影响了他四十年。妈妈说:“嗯,是好吃。就是有股贼腥味儿。”妈妈没有责备,没有训斥,没有大吼大叫,而是平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结果这位老师记了几十年,至今记忆深刻。

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日常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忘记初衷,忘记非常重要的一点: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当孩子犯了错,或者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的目的在于教育这孩子,但实际行动上,我们可能是非打即骂,要么就是带着情绪去责备和训斥,最终错把把手段变成了目的。这有用吗?会有用,孩子会很快接受“这样做是会受惩罚的”。但实际上,孩子需要记忆深刻的不是“受惩罚”,而是“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社会自然后果”。这两者看起来一样,实际上两者将孩子的注意力导向的点却大不相同,实际对孩子长大后的影响也是相差甚大。

于是,有人长大后叛逆父母,内心那个敏感脆弱的孩子时不时地出来捣个乱;有人长大后感恩父母,小时候来自父母的一些教育让他受益终身。


02 、沟通中,多表达:行为+感受,而不是责备

和孩子的沟通,还真是一种自我修炼。在这件事的沟通中,在确认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我表达了几点:

(1)说事实。

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今天干了件啥事。我也可以这么说“你今天从下午三点出了家门,我们约定好就在小广场玩的,结果你又跑到了其他地方玩,中间还没有跟妈妈打任何招呼,到了晚上你也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别人家,这事情你也没有提前告诉我。直到晚上八点多,你才回来。”不要带着责备的语气去说,我们都能接受别人说的时候,往往不能接受他人说自己的“不是”,孩子也一样。

(2)说感受。

认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就可以了,不要附带上你让我怎么样怎么样,“你”字导向会让孩子心里产生内疚感和负担感。直接说“我”字导向感受就行。“我真的很担心,担心……”“看到你这么晚还没回来,我真的很害怕,害怕……” 这种“我”字导向的感受会让孩子立马感同身受,他能快速地收到父母发送过来的信息。

我想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我很关心你,所以我很担心,所以我希望你能做到早点回家,有事提前和我讲。”而不是“因为你很晚回来,我觉得你就是不懂事,不尊重父母,所以我很生气,很愤怒。”而我的孩子,我相信她在这件事中,感受到的,一定是来自父母的爱,而她也同样能够接受我给她提的行为要求:“要早点回家”“如果去其他地方要提前和父母说明”。

03 、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行为改进方案

说了那么多,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孩子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时候,如果能让孩子自己去想改进办法,解决方案,他一定会非常乐意。他想不出来没有关系,想的方法很幼稚,也没有问题,关键在于他的参与。只有他参与了,才意味着他已经在主动接受改变,主动为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努力,未来他也才更有可能去真正地注意调整改变自己的行为。

以上,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虫虫鸟育儿笔记:熊娃无故“消失”8小时,回家我问了她3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