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2 《智识营》结营

当一件事情还没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很长很难;当一件事情面临结束,就变得好短好短,至于难与易已不重要。


今天是智识营的最后一天,为期三周的课程转眼就过。没有课程结束的喜悦和成就,因为这才是课程的刚刚开始。第一遍只是刚刚踏足而已,后面的实践和应用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先生的可以知识量巨大著称。在学习之初的所有准备也只是刚够自己解读十分之一,甚至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自己已经解读的十分之一,其实还有遗漏,只是我以为的解读。

这是一门逻辑非常严谨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是由一个常见现象引入话题,然后分析这么产生的原因,有何利弊,基于此如果我们想更好的去做这件事,或者更清晰的去了解这件事有哪些工具或者方法可以协助我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善自己。

如果能够掌握这门课程,那么生活中80%的问题就都能找到解决途径。你会发现,我们以为的现实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以为的最佳其实存在很多偏差;我们以为自己的主观决定,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对《智识营》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就是对现实中这些“习以为常的错误”的觉察和改善。

《智识营2.0》中的内容时不时会戳中你现实中的弱点。写到现在,也许有人说你一句干货都没有。不是没有,是不知道如何来表达。每一个知识都可以单独拎出来。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因为我自己还不能理解透彻、随去随用,所以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还需要回复翻看好几遍课题。

先生在课程后中有一个论点:有些书不是用来读,而是用来查的。这对我的认知是一个颠覆。我每次看书,不论种类都认认真真的阅读每一个字,生怕漏掉任何一个我该知道的知识点。事实上,反而浪费了时间。

1 书中的知识并不是我们都用得到的,没必要去读。

2 书中的知识并不是我们都能懂的,读了也用不了。

3 书中总会有大量的字词是支撑它成为一本书,但并没有传达任何的信息量。

4 读书的本质是让自己与作者产生共识而不是死记硬背,一次不落。

因此,读书要分类、看需求、列标准。该如何选书、如何读书根据标准来,而不是想当然的以为所有的书都要精读、细读。

读不懂一本书也不是因为你笨,也许是这本书的领域你还未踏足无法形成链接,也许是当时的精力已经被透支,再去读书需要耗费你比平时多好几倍的意志力。

说到这里,想到了辉哥曾经说的,读书要快读,因为能读懂多少完全是看缘分。不要长时间纠结一本书。现在看来也是这个意思。当时辉哥只是说出来结论,而先生解释了原理。一本书,只去看你能看懂的部分,能和已有认知产生练习的部分。如此足以。

吃饭应少餐多次,读书也是如此。要看快书多看几遍。常看常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2-22 《智识营》结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