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

刘春艳的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发表于2021年第1期第39卷。这是一篇文献综述类型的论文,也是刘春艳博士论文中文献综述的部分。

一、这篇文章的核心思考问题:

“傻女婿”类型的故事进行尽量全面的学术史的梳理。

二、这篇文章的思考脉络:

尝试对文章思考脉络的梳理,较之于文章思考问题难度更大。这种梳理的方式必须基于对论文文本的细读。通常情况下,往往一篇论文的行文中,由于笔者与读者的距离,以及阅读理解的偏差。会造成笔者写作自以为清晰,而不同的读者头脑中由于水平的高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框架清晰程度。通过结构化一篇论文来构建起多篇文章的架构方式。也将会对于读者文章的架构熟练度渐进式地得到锻炼与提高。

这篇文章最开始对傻女婿故事的活跃与流行程度进行定性的说明,随后提出了这一则故事类型进行研究具有独特的文化与民族意义。最终引入到了文章将要重点论述的有关这一故事在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发端开始近百年的学术史脉络。

这是一篇期刊登载的论文,其体量并不如刘春艳的博士论文那样宏大。这篇论文是构成她博士论文的综述部分的基础。论文总共清晰地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笔者首先对于傻女婿故事的起源的时段、概念内涵的框定方面进行一个学术史角度的述评。从而提出了目前这一故事类型的整理上面,学界所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笔者分别从文本与田野调查两个方面来综述这一故事在学界的发展情况。

在学界针对傻女婿故事的文献研究整理中,始终围绕傻女婿故事类型展开材料的分析与学界相关的评论。总体是从历时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早期民间文学的学者钟敬文、艾伯华对于这一故事类型的研究情况。在对早期学者的研究材料中,提炼出了老一辈学者对傻女婿这一“形象”的认知和把握,通过分析笔者提出了“三个女婿”与“傻女婿”这两类故事型的一种联系。

其后,笔者又介绍了鹿忆鹿提出的“三女婿”中的“呆女婿”与“傻女婿”之间的一种联系。鹿忆鹿作为对这两类故事类型观点较为明确清晰一派的学者,认为“三女婿”故事类型中的“呆女婿”与“傻女婿”这两类女婿的形象中,是有一种共性特征的。那就是男主人公这一女婿形象,并非真正是智能有问题的形象。此外,笔者提到了王传秀与林继富的观点,这两个人的观点有着细微的差别。其中林继富的观点更为明确,他与鹿忆鹿的观点也是接近的,林继富也认为傻女婿这一形象的具体表现,虽然分为愚笨的”呆“与聪明的”呆“。但这种呆并非智能上的缺陷而是社会地位的低下。但学界也有一类学者对这一这傻女婿的形象较模糊,在研究中也体现出不明朗化的倾向。在这个方面,笔者仅提及了三位研究者的名字,一带而过。由此可以隐约窥探到,这篇文章的笔者刘春艳,对于傻女婿的呆与傻的观点是属于清晰的一派。这也是她进行研究的一个起点与基础。

刘春艳在分析了学术界对傻女婿形象的相关观点之后,而后对”呆女婿“故事的出版情况进行了综述。将重要的民间文学的单独作品与丛书类作品中的这两类故事进行分析,同时将其故事的母题进行概括。至此笔者就结束了在文本角度对于傻女婿故事的学术史角度的梳理。

在文本角度梳理之后,笔者将她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在民众心目的傻女婿的形象进行细致的讨论。

在进行对这一故事类型的田野调查分析之后,刘春艳用了较大的比重提出了目前学界具有代表性的对于这一故事类型的分析与框定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分别对相关学者的缺陷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批评。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对傻女婿这一故事类型的研究进行了学术史的回顾。研究的回顾并不同于前面一个部分对文本内容中的针对傻女婿的形象分析。而是跳出文本,针对这一故事类型的研究所采用的理论以及这一故事所产生原因进行讨论。

对傻女婿的故事进行研究中,对于这一故事的成因问题的分析,钟敬文不但借鉴了西方故事学的类型理论,还引用了社会学和文艺学的概念与方法来对这一故事进行研究。

在其后赵景深也对这一故事写了研究的文章,但新中国成立后的30余年,对于这一故事的专门研究的成果,在笔者的文献整理的资料中,发现有所中断。

其后学界较有代表性的对这一故事的研究,在于1933年,凌纯声与芮逸夫对于苗族历史文化调查的成果之中。他们并没有专门发表这一故事的研究成果,但他们对于这一故事的采录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胜利之后民间文学的研究呈现出式微的态势。

而对傻女士故事的研究热度逐渐升温则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政府到高校开始对民间文学的重视相伴随,傻女婿的故事的相关研究,也进入了一个从理论视角到方法的一个全新与多样化的繁荣时代。笔者用较多的笔墨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故事研究的五类理论理论方法。

分别是偏重心理分析的研究、文艺学视角的讨论、社会文化的探索、以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阐释。这些理论方法的特点呈现出一种多视角、采用跨学科的理论工具分析这一民间故事的特点。

这篇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对于前面两个部分的一个最终总结。笔者细致地再一次回顾了傻女婿故事研究的得与失。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笔者分析到了对于傻女士故事型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民间文学本身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方法。还呈现出了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的趋势,但也存在着各种研究问题,例如在即往的民间文学传统研究范式中,过多注重于文本材料的分析,缺少田野调查的鲜活多维度的对于研究对象的分析与解读。此外,类似于”集成“类的文字文本的搜集,由于过于照顾全面的角度而难免对于这一故事类型的聚焦欠缺一种深广度。

这篇文章笔者意在说明,某一民间文学故事型的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一故事分析的本身,而应该拓展思路,对于这一故事的生存状态,未来的发展环境,以及民众的关注点,以及随着时代媒界传播的多元化等方面都应该纳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才能将这一个故事型进行完整与立体的呈现。从而补充与修正现有民间故事的相关理论,也能增进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活力与维护民间文艺学学科的正当性。


附记:这一篇论文拓展了我对民间故事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思路。引导我重新思考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可以纳入更多学科更多视角的维度。将民间文学的研究生动化、多元化。笔者对于傻女婿故事类型的学术史梳理无疑是以小见大,说明了这一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