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九十九天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大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教,有些孩子就能学得好,有些孩子就是学不好?有些学生学了几年也只是个半吊子,有些学生学着学着变成了专家,甚至还超越了自己。

就拿写字这件事来说,只要进过学校,上过几天学的人都是会写字的。但是,同样的是写字,有些人写出来像是鬼画符一样难看,有些人却能写得如同一幅艺术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天差地别的效果呢?很多人会说:因为老师没有好好教、因为家长没有监督好、因为孩子没有练好。

这些道理综合在一起好像是很对,但是,当你了解了当事人的想法后就大跌眼镜了。

那些写不好的孩子,多数都是不想写字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喜欢写字,比起坐在书桌前写字,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能快点去玩游戏。所以,他们写字都是在应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你说能写得多好看呢?

那些能把字写得端正一点的孩子,是因为对学习有兴趣,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说是对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更感兴趣一些,所以他们能够安静的把字尽量的写好。

只有那极少数的孩子,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些想法:为什么这个字要这样写呢?为什么这样写出来就会那么好看呢?如何能把字写得像书本上那么好看呢?我一定要想办法也写成那个样子。于是写字成了他眼中一个最好玩的游戏。他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联系,试图要把字写成他心目中的样子,并乐此不疲。年深日久,他最终慢慢的写成了那个样子,甚至写得更好看。

不要以为上面这些是我杜撰的,上面的第一个孩子是小学三年级前的我,第二个孩子是小学三年级后的我,而最后一个孩子是我那个能够把字写得跟印刷版差不多的小学兼初中同学。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的事发生在孩子身上不出奇,长大了就不同了,毕竟成年人都是懂得道理的,能分得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有益,什么无益。

真的是这样吗?

半年前小李、小刘、小张进入同一家公司做销售,进公司的时候大家都是新人,一起参加了岗前培训,一起从零开始。然而半年后,小李升职做了主管,小刘的业绩也很稳定,小张却被公司辞退了。

回顾三人这半年的工作状态,有这样的结果也不出意外。

小张从培训开始就是免为其难的过关,正式上岗后只是在第一个月因为还是新人期,不得不表现得积极一点,所以多跑了一下市场,之后就是每天准点上下班,俨然一副行政人员的范。专业知识不过关,业务拓展也铺不开,业绩可想而知,最终被辞退也是意料中的事。

小刘,对待工作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每天将工作安排得有序,经常向公司的老前辈请教,三个月下来,业务上的事情也学得有模有样,所以业绩一直都很平均。

小李就不同了,在培训的时候就显得特别积极,问了很多问题,也记录得很仔细。即使过了培训期也还是每天拉着老员工问长问短,自己还主动上网查各种相关资料学习。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一个多月时,小李在外人眼里就能称得上是专家了。

另外,他很主动的学习跟业务相关的工作,以及上下游相关的环节及注意事项。出门就是谈业务,回到公司就是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话术和销售技巧,加上天生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很是招客户的喜欢,业绩也是越来越好。关键是小李自己会的不藏私,有谁问他什么问题,他都热心的解答帮忙,时间一长同事们都很喜欢他。做到第五个月时小李就成为了公司的销售冠军,而且连续3个月都是,于是被上司提升上来做主管。

同样的是上班,同样的是赚钱,为什么三个人的差别会这么大呢?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听到的一句话:为钱做事,容易累;为理想做事,能耐风寒;为兴趣做事,则永不倦怠。在这里一对比,真的是觉得好精辟。

“之乎者也”中夫子说的这一章正是分析了一个人能不能做好一件事的最重要因素。知者不如好者,好者不如乐者,能在某一件事情上获得乐趣,便是最大的享受。所以不要逼一个人做他不喜欢的事,往往功倍事半,而是要去启发和开发,能引起对方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动力才是他们全力以赴去努力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九十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