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堂中医故事会 第56集

郭生白谈“阳盛伤津”和“阳亡津枯”

医院里有一个症状脱水,你见了一例你就明白了你就悟了,脱掉的不光是水,它脱掉的东西很多,好多的有益生命的物质,不是一种,两种三种,都出来了,这个人很快出现很多毛病。一个是心衰,中医对于这个汗和体温,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把体液丧失太多不叫脱水,叫伤津,因为这个津不是代表水,水不能代表津液,所以中医的整体性,它处处是整体性,它哪怕用一个字一个词都带着它自己的整体性,你看津液是什么啊,跟一个脱水绝不一样,它不是光脱去的是水,它有生命物质在其中,你甭管是电解质,微量元素也好,津液,都在这含着。所以它是个整体,是个宏观,处处体现了这种世界观。还有,对于小便难,我们就能解释,津液都从汗里出来了,哪里还有小便呢,这小便难的时候利尿啊,肾脏的活动是空的,这个人空的活动是不舒服的,所以他一排便也是空的,难受代表的一种痛苦。小便难那我不小便了,不是那么回事。难受,还要小便,没有很难受。汗太多以后,体温丧失,体温降低了。发烧不好受,体温降低更难受。

一个津液关系的部位,关系的功能太多了,中医对于这个功能和津液,它习惯的叫阳气与阴液,因为阴属于一种有形的物质,阳呢属于一种无形的能量,一个能,所以它叫阳气,他叫阴液。这两个东西在中医心里,在大脑里,它有一个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互根的东西,这是整体观也是它的宏观性。它对于这个津液和功能怎么看?它说:阳盛则伤阴,阳气太盛则伤害津液,比如说发高烧,丧失津液非常严重。所以温病学家有一句话说,他对于伤寒的阴性病的理解:伤寒有一分阳气不死,温病有一分津液不死。他对温病消耗津液认识的非常深刻,温病生死全在津液,伤寒的生死全在于功能。中医对于这两个东西的关系,阳盛则伤阴,发烧,高热,特别伤阴,怎么办呢,补津液?错了,不是,撤其热,则津足,热撤了,津液就补起来了。怎么着撤热?一群承气汤,白虎汤也在其中,还是排异啊。把异物排出来津液不就恢复了吗。还有一个:阳亡津枯,这个功能要不行了,津液就没了,既然这是两个东西,阳没有了,津液也没有了,实际它不是,实际也就是。阳要没有了,津液也就没有了,为什么阳没有了津液就没有了?津液是阳生的,功能生出来的津液。

你看功能生出来的津液就是阳生的,则津足:阳气复,津自进,他们是个互根的关系。我生你,你生我,没有我就没有你,没有你就没有我,还是阴阳互根的关系。这一条还是复阳,阳恢复,汗腺的开阖的功能也就恢复了。这块这个桂枝汤有一点变动,桂枝加附子,芍药也是42克,因为它要缓肌,重要的还是附子,用炮附子,为什么用炮附子,因为它有毒,经过火炮以后,毒性就降低了。用生附子的有,张仲景也用,毒性这么强,干嘛要用它?用生附子的病记住都是非常危急,危在旦夕的心衰,循环衰竭,脉没有了,体温已经低到35度,意识已经不清楚了,或者脉微细欲绝,这种程度用生附子不忌讳这个毒性了,它这个药性发挥的越快越好,因生命危在旦夕到了分秒必争的时候,不用熟的,这个生命不在于那个毒性而在于心脏功能的迅速恢复,所以它用生附子,有这么一点区别。

编者按:

        在本能医学里,阳指功能,津指包括微量元素和电解质在内的体液;阳盛可以是高烧出汗,阳亡可以是阴性病理过程中功能极其低落的状态。“阳盛伤津”是发烧出汗消耗津液,津液枯竭会损害身体,所以说“温病有一分津液不死”;“阳亡津枯”指功能低落导致身体没有能力制造津液,人也会因津液枯竭而死,所以说“伤寒”(“伤寒论”中的阴性病)有一分阳气不死。

        更多情况下,一定程度的“津枯”和“阳亡”同时存在:虽未“津枯”但津液缺乏,虽未“阳亡”但功能衰微。对此,需要同时补充津液和增强功能。“长期无名发热”就是这类病,其特点是:开始发冷,体温不高,颤抖一会逐渐不颤抖了,体温逐渐上升到38度、39度、40度,不冷了,没有恶寒了,继续发烧,不出汗。这样发烧可以时间很长,久治不愈,有的会烧一年多。长期无名发热,是因为病人虚弱(阳亡)导致身体无法制造足够津液(津枯),常伴有干燥症,如口干、咽干、眼干等。需要用桂枝汤解肌以提升功能,同时用柴胡、鳖甲、地骨皮补充津液和营养物质。处方如下:

长期无名发热方:桂枝30克、白芍30克甘草13克、生姜15克~切片、大枣12枚~破开、柴胡30克、地骨皮40克、鳖甲50克(如退烧慢可加至100克)

中药先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小火煎两次,每次30分钟,两次煎好药液倒出混合。分两次服用,早饭前晚饭后各一次。

有诗赞曰:

功能和津液,生命之依怙。

阳亡功能虚,津液生不出。

阳盛亦伤津,津液损耗无。

阳病保津液,阴病助功能。

阴阳互为根,以此求平衡。

液能若俱虚,双管齐下之。

长期无名热,解肌又补液。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胡堂中医故事会 第5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