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创业的第一原则,就是实事求是。
在一堂关于务实创业的课上,子敬校长以其深厚的实践经验,给一堂的学生们阐述了实事求是在创业中的不可替代性。他说:"务实创业是一种信仰,一种对自己、对团队、对市场的认知和把握。"因为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一种创业方法,更是一种信仰与哲学,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创业初期,更在于整个创业过程中的贯彻和坚持。因此,只有将实事求是贯彻于创业的始终,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商业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现实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呢?
本文是子敬校长在一堂课程《务实创业》的精华内容。
一、什么是实事求是?
我个人看法是尊重,理解客观事实,客观规律,不主观,不自嗨,不拍脑袋。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按照字面意思:
实事 :就是要理解真实的事实,而不是自己自嗨,拍脑袋
求是 : 就是要基于事实找规律。找到真正有价值的规律,来指导你的创业
第一部分:实事:尊重客观事实。
理解客观事实的难度在于哪里?
这里我想先说结论,理解真实的现实,光有定性是远远不够的。
商业里面真正难的,在于多数工作都需要定量,甚至需要严格地、精准地定量。
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最难。三个层次,依次为缺意识,有意识,有能力。
创业必须务实,那存在很多大坑。
务实第一大坑:主观臆测
想当然,拍脑袋,喜欢由自己的喜好下决策。忽视客观事实,还喜欢捍卫自己的选择。当你一旦陷入拍脑袋+我要赢你的心态,你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了。
在管理时多求真,少求胜
第二大坑,忽略事实。
什么是忽略事实呢?
就是忽略了很多业务和组织的关键事实:用户到底如何分类?到底有没有需求? 组织效率到底怎么样?会不会腐败?这些都存在关键客观事实。
希望大家做业务的是时候,可以多问自己几遍: 这个业务有哪些[关键的事实] 要重视?
很多创业公司的整体失败,都来源于几条核心判断的失败:比如忽略了某些关键的用户画像,忽略了关键的用户需求,忽略了同行关键的事实。
第三大坑,以偏概全。
什么是以偏概全呢?
就是用局部看待整体,用一个很局部的信息,来得出整体的结论。
比如,经常收到一两条好评,就觉得产品模型跑通了
比如,经常收到一两条差评,就赶紧去改产品,迭代服务这些都是以偏概全
第四大坑,不会定量。
什么叫不会定量?
这个很容易理解,在关键关键的商业节点,缺少高质量的定量:比如市场规模,市场集中度,单元模型,留存,关键转化等等。
当你做战略时: 这个项目空间大不大? 就是看你如何定量计算业务天花板
当你算模型时: 这个项目单元跑通了吗?就是看你如何定量你的单元模型
当你管项目时: 这个计划能落地吗? 就是看你如何定量估算各个角色的工时
第五大坑,过渡预测。
大多发生在第一次融资的CEO身上。
在想法阶段,或者是天使早期的项目,在BP里做了3年,甚至5-10年的财务预测,一个刚上线的项目,就做了一条财务预测曲线。
一条线拉到了上市公司的水平,数字巨大,都是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收入,甚至有些创业者,还有能力把几年后的几亿收入,精确到几万,甚至几千块钱。
要知道,你连最基本的目标市场测算,用户规模,用户需求,最简单的单元模型都没算清楚,就开始做3年的预测,还精确到千元,万元的单位,这是很荒唐的事情.
给大家一个建议吧,如果你在想法阶段,或者产品刚上线,在天使轮,你只需要做一个6-12个月的预测,最多18个月。重点应该是你的业务计划和路径,而不是臆想一个漂亮的指数增长曲线
什么是过度预测呢?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错误了: 预测缺少逻辑,缺少可信度的支撑,特别喜欢做超长期的、乐观的预期。
比如,第一条曲线都还没有收入,就开始准备第二曲线了
比如,我做SAAS,打算SAAS可以赔钱卖,靠未来的大数据算法赚钱。
大家注意,我不是说长期预判不对,而是你的预测是不是真的客观?
你有多少同行这么做的? 有公司能做成吗? 胜算几何?他们做成功依赖什么条件?你能搞定吗?
第二部分求是:追求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中,实事的难点在于[定量],那[求是]的难点是什么呢?
答案是四个字: 适用条件
获取规律,甚至总结出一两条规律并不难,真正的难点在于知道前提条件这个规律究竟能用在什么地方,在哪里管用,在哪里不管用,甚至用了容易死
第六大坑,不信规律。
有人看到的一个[互联网可以改变一切]的规律,但是面对[非标行业规模不经济]的规律,他却视而不见。说得再直接一点,总有人愿意花上几年时间,投入几百万来验证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
很多人认为商业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没有规律和确定性的方法。所以只要足够努力、足够聪明,就一定可以做成的。校长之前翻过大家作业,很多同学来到一堂第一份作业,给了一个评价:原来创业也是有方法论可以学习的。
希望大家对于客观规律保持敬畏心:
为什么有些模式可以做很大? 而有些模式不行?背后是天花板和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为什么有的赛道资本扎堆来,而两个月后无人问津?背后是融资窗口期在起作用。
为什么大公司转型总是不容易? 背后是组织能力惯性和文化惯性在起作用。
这些规律,不管你知不知道,信不信,它就在那客观存在着,操控着一切
第七大坑,轻视规律。
什么是轻视规律呢?
就是知道规律存在,但总是会轻视规律,觉得规律不重要,可以随随便便就打破。
别人做物流行业SAAS,都是客单价3k-1w,多家头部公司都差不多你想卖300-500,觉得大家都很傻。
这时候,你更应该问问: 为什么他们都卖这个价格? 合理性在哪里?
如果你看到了背后的"高销售成本”、"高实施成本”、"高服务和高客户成功成本",你就要考虑一下,你真的可以不承担这些成本吗?
不要盲目自信,保持敬畏心。
第八大坑,错误类比。
还有一类创业者,特别爱总结规律,爱类比,总能找到大量论据来证明我可以,但是忽略了很多前提条件。
我在2018年,遇到了一个创业者,想做类似于分众传媒的广告业务,但是打法不一样。
他想了一个很棒的策略:就是去县城铺那种很便宜的LED屏幕,因为渠道的点位租金很便宜,设备成本也很低,所以只要广告填充率能做到10%,就一定能赚钱。
分众传媒能成,他说他也能成。
大家发现这里面的逻辑问题了么?
他忽略了一些前提条件和关键过程的论证,忽略了一切细节的讨论你跟我说这些没意义,我就是觉得这个东西能成,因为迪士尼都做成了这时候,我再和他讨论什么细节和关键过程,都是没什么意义了
第九大坑,金句迷信。
下面举一个典型的对话过程
。 比如你问,你就验证一个用户需求,为什么花了一百多万,做了这么大而全的一个产品?他回答: 《参与感》里讲了,要打造让用户尖叫的极致产品啊!那好,
你又问: 你刚种子轮,为什么团队结构搞得这么复杂?他回答: 你没学过混*的组织建设课吗? 需要把三板斧建立起来
那好吧,你又问: 那你怎么调研竞争对手的,你这个赛道是个老赛道啊?他回答: 你没听XX讲过么,不要把战略构建在竞争对手身上。
听到这,还一脸无语,感觉好像我从来不读书的样子
这个事情的真相是,这些方法和规律我都知道,只是应用到此情此景,每一项你都用错了地方而已。
不要迷恋某个大佬说过什么方法论,更不要单一迷恋于某一种打法,有一个规律A,通常都能找到一套相反的B
如果你盲目相信上面任何一条规律,那就是创业还不够实事求是的表现。
英国着名统计学家George Box曾经说:
"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但其中一些是有用的.
第十大坑,过度抽象。
什么是过度抽象?
过于追求一些抽象的规律,喜欢一些特别宏大的框架,但实际对于指导工作帮助不大。
比如,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做好一个招聘
抽象一层,是工具: 结构化面试和提问技巧。
抽象两层,是方法论: 人岗匹配,候选人和目标岗位的匹配。如果再往上抽象,就大概率得谈到人是公司资产、洞察人性了
越抽象,越普适,但是距离指导实践越远。
所以规律还是为了指导工作的,不要为了抽象而抽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写在最后
关键难点:边界
再强调一次,真正重要的,不是某个大佬说过,而是根据你的真实客观现实,根据你的前提条件,选择最合适的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才是实事求是的精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创业的征途上,实事求是是创业者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实事求是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哲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