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肯定你的能力,但无法接受你成为我们的一员。

我们肯定你的能力,但无法接受你成为我们的一员。

我不怀疑如果在战场上,你肯定英勇杀敌,仅凭杀敌数目也能成为战斗英雄,可那真不是我们这支部队需要的,甚至不是现代部队需要的。 你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可你从来没付出感情,你总冷冰冰的把他们扔掉,那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一个结果虚耗人生?

你该想的不是怎么成为一个特种兵,是善待自己做好普通士兵。


1

曾在相亲市场上见闻各种各样的择偶标准,印象中有一个女生是名校毕业,毕业后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家境也还算殷实。

她对另一半的择偶标准里要求的是与之相匹配的名校毕业,工作是入编的事业单位以及年龄与身高要求,还有男方的经济实力要求,在当市需要有一套房。

择偶标准里暴露的是物质与现实的一面,有人愿意“坐在宝马里哭”,有人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我们不去评判孰优孰劣。

爱情固然不止风花雪月,还有柴米油盐,只是觉得,当神圣不可侵犯的爱情被放在在天平上不断地加上砝码,被明码标价,被物质衡量,它也就彻底变质了。

被权衡利弊之后做出选择并结合的婚姻,也只会是一座烂尾楼,外界的一点儿风吹草动,就能使之摇摇欲坠,轰然倒塌。

真正让人不舒服的点在于其择偶标准里最后一行这样写道:“要求对方父母健在,无负担”。

被这行字深深地刺痛了。

也许年轻的我们,尚未处于为人父母的年纪,但看到“负担”这样的字眼,心理并不好受,当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后,想必如果是男方的父母看到这样的话,只会更难过。

父母一辈子为子女操劳到老,不求回报,却换来的是“负担”这样的嫌弃与疏离,实在是太令人寒心了。

为什么这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如此的冷漠与自私,让人不得不深思教育的意义何在?我们的国民教育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年轻一代?

如果,教育变得功利化,人人都趋之若鹜地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么人们终将会失去独立思考。

当一切都有了衡量标准,当人与人之间,只剩下考量与算计,我们的文明又还剩下什么?

年轻一代,总在标榜自由与个性,张扬自我。

这也导致有的时候,我们总是过于自我,毫无同理心与悲悯情怀,更无所谓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2

记忆中,有一场考试,之于我蛮重要的。

然而,那次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预想中,当老师的妈妈一定会痛骂我一顿,我甚至准备好了各种说辞。

但是,预想中的一切都并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反倒是妈妈的安慰与鼓励。

究其原因是不想轻易地给我下价值判断,不想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孩子的粗心或者不努力造成这样的考试结果。

那一刻的我,听着妈妈的话,分外动容,让多年后,已经上大学的我,情不自禁地向她袒露心迹。

“那个时候,进入创新班的我,一点儿都不开心。我问他们题,他们都不理人的。在那个班里我不曾感到温暖,大家都是冷冰冰的,不苟言笑,没怎么交流。我那时做数学题,需要套公式,我在纸上,盯着那整齐排列的公式,觉得那公式就像班上同学给我的感觉,绝对又容不得一丝一毫差错。可那是人啊,是活生生的人啊,人怎么可以像严苛的公式亦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毫无生机,我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

妈妈看了我良久,随后哽咽着说:“你不早和我说,我可以给你申请走读的。”

随后,妈妈拥抱了我,冬日的暖阳透过飘动的窗帘,映入室内,空气中漂浮着亿万颗尘埃,暖黄色的光泽倾数落入妈妈的怀抱中,记忆中那个怀抱,无比的温暖。

我吸了吸鼻子,我没告诉妈妈,那时候的我之所以不告诉她,是因为我以为这样做她会喜欢,她会开心。

一个不说,一个不问,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误解。

之后,她说:“我自己是一个老师,可是我甚至都没学会和自己的女儿有效的进行沟通……我突然间无比庆幸,当年,你中考分数还挺高的,原本想把你送去全市最好的贵族私立高中,可因为差几分,没能进去,后面又考量了几所排名仅次它的私立高中,不心仪,就放弃了送你进私立高中的念头,让你进入了一中。进入私立高中的话,我想情况也许会比现在更糟……”

我想起了考入市里最好的私立学校的一位同学,由于住在同个小区,同个单元不同楼层,家长间也是相互熟识的。

也从中得知,曾因为她妈妈要把她们学校出的押题卷借给朋友的孩子看一看,而大喊大闹,甚至扬言:“你要是敢给别人看,我就从楼上跳下去。”最后,以她妈妈甩了她一巴掌而告终。

初听的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和疯狂在学校目睹过此类的真实事件,又见怪不怪了,甚至有些麻木。

学校有的时候,并不是乐园,而是一个小型的竞技场,有一场旷日持久又看不到硝烟的战斗弥漫在四周。

更是一群人在过独木桥,只有不停地把人挤下去,才能成功上岸。

身处迷雾中,也许看不到方向,看不到尽头,手中能牢牢握住的只有分数。

在那当下,不禁想起《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其故事背景就发生在讲究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里,其培养出来的大多数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当下的贵族私立中学,乃至高校的教育或多或少也弥漫着这样的教育之殇。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如是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成,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心理学研究认为,「利己」本身的确无可厚非,但「利他」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借「利他」之名做「利己」之事,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真正内涵,也因此精致利己主义者才被我们深深地诟病着。

这也是我们当代高校的教育培养人才所要深深警惕的!当所有人都趋之若鹜地追求学分绩点,不是以虔诚的心对待学习,而是以功利之心对待,利益至上,不念同窗之情,惯于勾心斗角,工于心计,为了满足自身私欲更是不择手段,这才是最可怕的。

3

《小舍得》里有这样一段台词,更是道出了当代教育的窘境:“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呢。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大家,都从坐着看戏,变成站着看了。到后面,有人就站上椅子了,有人把梯子给架起来了,付出那么高的成本,却只能得到跟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体验,关键问题是没人敢坐下来。”

其折射出来的是社会的“内卷化”,教育焦虑正裹挟着我们主动或被动地“不断向前”。

当下,学生沉迷游戏,学习成绩至此一落千丈的事例,层出不穷。

学生为何如此偏爱游戏而厌烦学习?

我想其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或许是游戏有无数次的试错机会,游戏的体验是轻松愉悦的,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它。

而考试在很多人的眼中,只有一次的试错机会,他们把考试的结果看得太重了。

学生、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还是普遍存在“轻过程,重结论”的现象。

教育只有真正地关注“人”本身,而不是“唯分数论”,给学习“松绑”,才能真正地给学生“减负”。

充分的一个多元的价值观以及人文系统,有赖于一个肥沃的土壤的滋养,亟待每个人的思考,才能更好地解决当下的困境。



更多精彩关注gongzhong号:晴空小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肯定你的能力,但无法接受你成为我们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