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天人合一

谈起我国的传统文化,或许脑海里想到最多的是一些具体的学问流派,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流派。比如说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鬼谷一派)等等。

这些流派传承各个不同,直至今日,多数凋敝,唯儒家仍旧盛行,在中国人的思想上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影响甚至是主导了中国人的生活,或者说是命运。儒家有今日地位,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得到汉武帝认可有直接的关联。

到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市面上有所谓“女德班”的开办,这便是儒家与我们今日生活影响的实例,女德一说,实是源自儒家。男人难道不要有德行?但儒家略过不提!

儒家对我国人,以及我国的历史,命运,有着太多太多可以述说的过往。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是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的。即便是我们要谈论传统文化的源头,也不得不将它先挑出来说道说道,实在是避无可避。

当然还有一个另外一个也是我们无法避开的,那就是道家。不过因为道家不同于道教,始终小众,脱离世俗,多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大众接触的也多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道教,对道家的东西知道,但并不见得能完全分清楚道家和道教的明确界限。

但我国的历史并非从春秋战国而来。

我国的历史到底起源何时何地,今天并无定论。不过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文化脉络上寻找我们的文化源头。尝试一下未尝不可。

怎么寻找这个源头?答案是我们反顾传统文化的时候,只要追溯一下,问个为什么,大概就会有自己的思路。

这个为什么该怎么问?比如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为什么会提出以“仁义礼”为基础的君子之道?

后面孟子接棒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将“仁义礼”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再到前面提到的董仲舒,他将君子之道发展成为了“仁义礼智信”,此称为“五常”!

为什么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是三重的概念,到了孟子丰富为了四重,到了董仲舒,时间并不久远,也就发展成为了五重,也即是后世所谓的“五常”!

为什么后世不再发展了?后世儒家,名流极多,很多人在我们的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比如荀子,程颐,朱熹,等等,他们为什么不将这个“五常”再发挥一下,丰富一下?

先抛开儒家,说说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老子,庄子。一般以“无为”“守静”为大众所熟知。这些看法,尤以老子的最为典型,他倡导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是道家的一个明显标志。他的看法直接来自对世界的观察或是体悟。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的法,我们可以简化的理解为效仿,模仿,理解,学习,等等,大体思路是没有问题的。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他们的所想,所思,反应的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引导他们这样去想?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世界上的国家或是文明,不止中国一个。还有其他的古文明,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想?

外部文明的历史中,为何没有所谓的“五常”的说法,也没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路,为什么没有?

但有个跟我们的文明颇为类似的,那就是古印度文明。印度有所谓“梵我合一”,但跟我们的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的“梵我合一”是宗教性的东西。它的这个“梵”是某种人格化的东西。虽然他们的“梵”是神的概念,但其实还是人格化了的神。而且是绝对化了的。

中国的天,不是神。天是天道,规律,法则,自然的显化,存在的显化,非人格化的东西。我们可以在客观上进行发挥,但它不是主观的,不是人格化的。

除印度外,其他的文明几乎都跟我们不同。每个文明都是不同的,这是个很简单的答案,但是,这个不同,是什么造成的?因为不同,所以不同吗?

原因只有一个,世界观,我们的思想受制于我们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格局,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我们认知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思想就会跟着变化。

我国清代之后,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下,我们对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们的认识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还有全世界。

当我们的世界观还停留在“天圆地方”的时候,人们将自己的视野限制在了狭小的土地上,我们的格局便是二亩地而已。而国外的古文明,也在用固定而简陋的视野打量着世界,宗教的影响无所不在。

宏观的世界层面,曾经,西方的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后来发现不是,然后又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再到后来,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知道了银河系,知道了星座,知道了星云,有了光年的概念。在微观的层面,科学发现了原子,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不是上帝造的。

我们的世界观被刷新了。西方的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走了出来,发展出了全新的认知及其体系,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科学技术。我们着被动的接受了科学的洗礼,刷新了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摆脱了小农时代,摆脱了农业文明,我们从封建时代步入了现代文明。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我们的世界观被改变开始的。不管是宏观的世界观还是微观的世界观。

但是,这些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很大。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家。且不说是否如此,现在我们单独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拿出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来看看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问题,它们是有这个分量的。

现在,我们回到前文的儒家“五常”之说,回到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上来。

为什么儒家会有“五常”的说法,而不是“六常”“七常”以及更多?因为世界观。战国末期邹衍提出阴阳五行的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深入人心。

人们认为世界就是由五种不同的物质组成,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东西组成了我们看到的看不到的所有的存在,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它们的根子都是五行,概莫能外。

世界有五行,人间有五常!这就是儒家的君子之道的根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他本人早于五行之说出生,但他已经有过对“天人感应”的见解。

天人感应,指的是天意和人事的关系,天意和人事,有某种对应的关系。我国春秋时代,重大的自然灾害比较多,孔子认为这是国君不修德造成的,“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他认为国君应该“正刑与德,以事上天”。他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也就是说你的行为被上天认为是有罪的,悔过也没用了。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更加的直接了当。上面提过的有老子,还有比如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他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

儒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派系,衍生的派系很多,后世有各种各样的发挥,但基础框架已经定下,类似“天子”之说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动的归入历史废墟,不再被人提起。

其他传统派系也有很多,类似墨家,墨子说“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阴阳家邹衍提出“阴阳五行”,并据此提出“五德终始”说,如此等等。

墨子

我国传统文化流派多,系统分类有各种各样的分法,但无论怎么分,都有一个不变的宗旨,那就是“天人合一”!

古人认为,人跟天,是一体的,人事能被天意感知,天意也能被人类认识,人要按照天意做事,天意应该是人事的行为准则。古人根据自己对天意的理解,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传承至今。

天意是什么?它不是命运体系,也不是人格化的某种神,它跟印度文明中的“梵我合一”有本质不同。

古人的认知体系或许是不对的,也或许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也或许是只是他们的某种精神寄托,但,这就是世界观的体现。

古人的的认知体系本身,不是我们现在要讲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开头的问题,那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什么?

答案就此出来,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做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我国古代时期,无论是思想上的流派,还是政治上“天子”这个说法的提出,还是中医中的很多观念,都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路。

拿掉了天人合一,我们就无法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了,因为源头没有了,同时,也是核心的精神没有了。

天人合一,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有的认知体系,都围绕它展开,包括后世所谓的“格物致知”以及王阳明的“心学”,都是这个思路的体现。

或许还可以抛开这些思想体系,看看我们的诗词,大好河山,天人交感,留下了多少绝世的诗篇!而其中,什么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文明的特点?

意境!

意境是什么?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