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10点收获,分享给你

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就是这本自传体小说《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村上春树的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风趣幽默,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率真自由的个性;以及一个人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的,一种快乐潇洒和自信淡定的态度。

现在我把在这本书中收获的,10个感悟分享给你。

1:不管你做什么,总会有人批评你

写了《且听风吟》,得到《群像》的新人奖时,一位高中时代的同学来到我开的小店里,说了句:“那种玩意儿都行的话,我也能写出来”。

村上春树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被同学评为“那种玩意儿”,最后出乎意料的是,获得了群像新人文学奖。

其实,不管你从事哪一行,做什么事,总会有人贬低你说,他要做出来比你更牛B。

但是他就是没有做,而你比他更牛逼的地方,就是你去做了,所以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行动了。

正如那个趴在房梁上准备行窃的小偷,听到曾国藩背了20遍书,他说这么笨,我早就会背了,你还背不下来。

但是小偷还是小偷,曾国藩成了一代完人。

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千万不能被别人的言论左右了,别人说我们不行,我们就自我怀疑,当然对于诚恳的意见,我们当然要接受,但是对于嘲讽就让它随风而去。


2:所谓小说的的原创度就是自由表达

所谓原创性,直观地说,就是有一种自然的欲求和冲动,渴望将这种自由的心情、这份不受束缚的喜悦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众人,从而带来的最终形态,而非其他。

正如他的第一部作品一样,不懂小说的框架和行文结构。

只是凭着感觉而写,心里有一种冲动,有一种想法要喷涌而出,然后很自然的把它写在纸上。

由此可见,只要你敢于把你的真情实感,尽情的写出来,先不问有没有读者,写出来,总有一部分人喜欢,总有一部分人不喜欢,那与其纠结不如自然的表达。


3:写作是件自然而然的事,不必强迫自己

三十五年来,我一直在坚持写小说,却不曾经历过写不出小说的低谷时期。明明想写却写不出来的情况一次都没有过。

这么一说,听上去好像自诩“才华横溢”,其实并不是这样。道理非常简单,因为我不想写小说,或者没有想写的激情喷涌而出的时候,就根本不写。只有在想写的时候,我才会决定“好,写吧”,提笔开工。不然,大体就做做英译日的翻译工作。

村上春树从来不强迫自己写小说,只有等到有灵感的时候,心里的素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要爆发的时候才去写。

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而不是逼着自己硬写,从不把写作变成任务。

这或许也就是他所崇尚的一种自由,随心所欲的表达。

正如那句古话所说:“强扭的瓜不甜”。


4:准备写小说之前要大量的阅读


尤其是青年时期,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书。优秀的小说也罢,不怎么优秀的小说也罢,甚至是极烂的小说也罢,都不成问题,总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地读下去。

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尔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作业。它将成为小说家必不可缺的基础体力。

虽然说村上春树的第一部小说就获得了新人奖,但是他在书中也写到,上大学的4年时间,读了几百本书。

没有大量的输入,一个新人是不可能写出一部得奖的作品。


5:写小说之前,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

我觉得应该是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

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虽说是“反复考虑”,却没必要急于对事物的是非价值作出判断。

正如有个网友说的:“自从学习了写作以后,我发现我多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每一位作家都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把世间一切美的,丑的,善的,恶的,都写进作品里,我们不要去评判结果,而是原汁原味的去呈现,客观的描写,不做是非评判,结果让读者去体会。


6:如何寻找写作的素材

因为所谓“手头没有东西可写”,换句话说就意味着“可以自由地写任何东西”。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见不同的人和事,也许灵感和素材就来自于他们身上。

觉得“自己手头没有写小说的素材”的人,也不必灰心丧气。只要稍稍变换一下视角、转换一下思维,肯定会发现素材在身边简直比比皆是。

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撷取和使用。

用心观察,哪怕是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也可能生出兴味盎然的东西。

哪怕最平淡的生活,只要方法得当也能写出好文章,总之放开去写,不要拘泥于形式。


7:不管别人怎么说,先写起来再讲

我三十五年前开始写小说,那时候常常受到前辈们严厉的批判:“这种玩意儿不是小说。”“这种东西不能叫文学。”

在别人眼里哪怕是一坨屎,先写出来再说。

“实际上我只能写这些,难道不是只能这么去写?有什么不对?”眼下的确还不够完美,可总有一天我能写出像样的优秀作品来。

有人喜欢你,有人厌恶你,有人欣赏你,有人诽谤你,很正常。

如今的大作家村上春树,当初不也一样遭到别人的否定,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坚持下来了,才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与其害怕别人评论,不如置之不理。

先随心所欲的写,别想太多,写出来再讲,心里就想着总有一天,我能写出完美的作品,正是有了这些烂作品,我才会成长。

正如一首歌唱的:“假如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开心,不就只能自己一人开心了吗?”


8:看淡名利,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奖品

海明威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九五四年),却沉溺于饮酒,一九六一年在声望达到顶峰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有人认为获得大奖,赢得别人的肯定就是成功。

而海明威却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反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成功给他带来了荣誉和社会的肯定,但他个人却并不快乐,成功一定是内心的丰盈和舒适,而不是外在的光鲜亮丽。

假如我得了芥川奖,伊拉克战争就不会爆发——如果事情是这样,我自然也会感到有责任,但这样的事绝无可能。

正好村上春树所说:“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的书的读者更有实质意义。”

始终不忘初心,一个作家的使命是为读者写出好文章,至于得奖不得奖,只是附赠品。


9:永远保持清醒的认知,远离喧嚣和浮燥

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能够看清自己,不被喧闹的时代所裹挟,能够永远从现实的纷扰中抽离开来,这是村上春树的一个很大的能力。

留在景气沸腾的日本,作为写了《挪威的森林》的畅销书作家,种种约稿接踵而至,要赚个钵满盆满也并非难事。

就在《挪威的森林》畅销之中,他激流勇退,远离喧嚣的生活,去到美国开疆拓土。

写作为了生活,但也不是全部为了钱,一个人能够在风光的时候,勇敢的撤离现场,去一个新环境,开疆拓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有个词儿叫“人心浮动”,就是这样,整个社会闹哄哄的,浮躁不安,开口三句离不开钱,根本不是能安心静坐、精打细磨地写长篇小说的氛围。

也只有真正的智者能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正是有了这份勇气,才有了后面的收获,他的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


10:与时间做朋友

无论是写作还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村上春树第一部作品就获得新人奖,也不是那一刻的耕耘,而是多年来的阅读的积累。

无论是动笔写之前,还是写之后的修改,都需要时间。

写作之前的素材整理准备阶段,犹如打理我们的小菜园,先要翻地,整平,挖沟,分畦,再上一层复合肥,最后才散菜籽。

写作之前也是先要收集素材,在头脑中酝酿文章类型(种什么菜),等到想法喷涌而出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写,这个时候就不会慌乱,写作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事了。

一篇文章写出来以后,还要放在那把笔墨晾干,使文字穿透进纸张内,使二者相融,再来一遍遍的修改。

犹如种菜,长出了小苗后,还有精心呵护,拔去杂草,浇水灌溉。

当然了写作就像种菜一样,不一定精心准备,种出来的菜就一定会丰收,但是这时候最起码我们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也就不会后悔。

因为我相信:“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做证。”而且世上也有一些东西,唯独时间才能证明。
只要手上有“已尽人事,已竭所能”之感,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剩下的事儿交给时间之手就行。郑重谨慎、礼貌周全地善待时间,就是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像对待女性一般。

只要我们做一件事情尽力了,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大能力,剩下的交给时间帮我们证明一切,当然我们也要舍得花时间,用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

永远和时间做朋友,相信时间可以让我成长,时间也能帮我收获。

“人一生中,能把某个目标当作旗号高高地举起,总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

村上春树,在29岁一个偶然的时间点里,突然脑海里闪现出:“我能当小说家”,然后跟着心路的指引,坚持自己的热爱和个性,自由的书写,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一路向前,终于收获了他该有的。

正如他所说:“假如世上没有书,假如我没读过那么多书,我的人生恐怕要比现在更加凄冷、更加枯瘠。”

所以当我们心中有了念想,勇敢的去尝试,不要等若干年以后再说,假如我怎么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10点收获,分享给你)